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银行变脸IT业抢蛋糕 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催生商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03:06 青岛新闻网

  今年国家开始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我市也制订了相应措施,对“成长企业”贴身扶持,加大力度促进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有趣的是,“成长工程”不但助推了受扶持企业的发展,而且还为银行、IT企业、策划培训类公司等带来了新的商机,银行等金融机构“冷脸”变“热脸”,以往少人问津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成长型企业而今成了“香饽饽”。

  认识“成长工程”

  “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司长王远枝日前表示,“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不是单纯追求企业数量上的增加和规模上的扩大,而是追求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增强。据介绍,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开发适宜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内外上市,支持中小投资公司设立和发展;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培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继续组织实施“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推动20万户中小企业上网;推动中小企业产业、产品和组织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淘汰、禁止、限制发展污染严重、低水平、浪费资源的中小企业。

  具体到青岛,为加快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做强、做精、做专,我市近期将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计划每年从制造业中选择200家成长型民营中小企业,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培训、信息、担保等优势资源,给予重点扶持。一切迹象表明,中小企业发展之春正在到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围绕“成长工程”,为了给中小企业发展做配套服务,新的商机也随之出现。

  银行服务的信号意义

  进入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的是,从年初开始,各银行系统对中小企业的态度开始由冷变热,各类扶持措施不断出台。在我市,先是建设银行和市中小企业局联手发起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联盟,而后,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人民银行、农行等各大银行相继出台了帮扶措施,有的银行还举办了与企业的见面会。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终于“柳暗花明”。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对于一些成长型项目,我市有关部门还协调银行主动送贷款政策上门服务,帮助企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

  银行态度的转变,给企业带来了实惠。当然,银行等金融部门绝对不会做亏本的买卖,银行切实支持成长型企业,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是看好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在中国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正逐步认识到民营及中小企业是未来的重要客户群。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只有银行达到“与企业共成长”的境界,扶持成长企业,合理规避风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银行高储蓄低贷款的现状才能有所改变。据统计,到今年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为民营经济贷款余额为738.3亿元,比年初增加67.6亿元。这意味着金融部门对民营及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率正不断提升。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态度转变,往往具有信号意义。银行资金的走向,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一段时间内的投资热点。这个信号所包含的信息就是:中小企业正成为与之配套服务业争抢的诱人蛋糕。

  蛋糕争夺将日趋激烈

  在“成长工程”所提供的商机中,受益者其实大都是为企业服务的行业,诸如金融、IT信息业、策划、培训等。

  记者从市经贸委了解到,成长工程涉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百千培训计划、金融服务等,毋庸置疑,将增大像用友、金蝶等软件信息企业的市场份额,而银行、担保机构、典当行、企业策划咨询、各大院校相关培训班等都将空前活跃。

  青岛易科德科技有限公司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以往都是做海尔等大客户,现在中小企业市场也很大,岛城IT企业正转变观念,开发的OA办公管理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等产品很有市场潜力。记者在青岛康大外贸集团了解到,康大已经选定了合作伙伴,将在今年全面实现信息化建设,使企业管理更便捷、科学、有序。

  青岛辉煌路策划公司等企业专职企业营销、品牌策划,同时进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近来业务不断增加。像这类咨询、培训、策划性质的企业在岛城还有很多,“成长工程”给他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竞争。业内人士指出,这一轮市场竞争最直接的结果是,导致该行业不断整合,出现龙头和品牌企业。

  “成长工程”可谓志存高远。全球经验告诉我们,中小企业是“隐形冠军”,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美国,平均每10人就拥有一个小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十几年新净增的就业机会大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正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活跃因素和重要主体,同时还是扩大国际贸易的推动器。在我市,中小企业近年也得到较快发展,到去年底,全市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过百万,经济贡献度不断增大。而今,做中小企业的“买卖”又成了市场热点。可以预见,在为中小企业配套服务的过程中,相关服务业将获得更多的商机,和成长型企业一起成长,乃至共赢。

  本报记者 刘红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