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生态环保铿锵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04:26 大江网-江西日报

  本报记者宋茜

  

生态环保铿锵路
美丽的婺源田野。本报记者宗欢摄

  “我们想做一个梦:几十年以后,再回头来看江西,工业化实现了,人民生活富裕了。而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资源有序利用。那我们就无愧于这片红土地,和红土地上的人

民。”三年前,省委书记孟建柱曾为江西描述过这样一幅美好前景。

  这样美好的前景,重重地叩响了我省奔向绿色文明的大门,也使人们心中的“绿色情结”日渐浓厚。如今,穿行在赣鄱大地的沃土上,能处处感受到这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力量,正在这幅前景的感召下奔突涌动:既要增长速度,更要增长质量;既要眼前利益,更要远期效应;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关键词:生态江西

  解读:建设绿色生态江西,是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也是江西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站在新起点上谋求更好更快发展的崭新理念。

  在今年全国和省“两会”上,“绿色生态江西”成了代表、委员和媒体关注的焦点。3月17日,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省委书记孟建柱语重心长地说,今后看发展,不仅要看总量,看增量,更要看质量,看效益,看资源的节约,看环境的保护,看老百姓的感受。

  在此之前,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会上,《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和《江西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系列意义深远的会议及文件,深刻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十一五”期间环保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强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绿色生态江西为目标,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作为“十一五”开局之年,我省确定今年为“环境执法年”,为全面建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江西,优化发展环境。据悉,“环境执法年”行动整顿的重点为:未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的建设项目;未执行环保“三同时”规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的排污企业;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且排放污染物又超过排放标准的企业;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违法建设的项目;长期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小造纸厂等“十五小”和小炼油厂、小玻璃厂、小水泥厂、小钢铁厂、小火电机组等“新五小”企业。

  目前,省环保局已投入693万元,为11个设区市、44个县(市、区)配发了55辆环境监察执法车辆。另外,我省还将建立重点污染企业和违法排污企业监督管理台账和分布图,并在江西环保网上建立专栏公布。同时,各市将在今年全面开通12369环保热线电话,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公众监督机制。

  而在“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实施九大重点环境保护工程,积极构建江西生态安全格局。可以看出,让百姓喝干净水、呼吸清洁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生活,指日可待。

  关键词:循环经济

  解读:我省“十一五”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比‘十五’期末降低能耗20%”等先进理念被写入其中,在新的起点上,提升了江西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是一条突破环境和资源瓶颈的发展之路。

  在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废弃物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排出的“废气”——二氧化硫可以深加工成硫酸;富含氧化硅的废渣,可制成生产水泥的添加剂;废水经过处理,重复使用率达到85%;余热用来发电,每年发电1亿千瓦时……随着循环经济的推进,江铜每年“吞进”的100多万吨铜精矿,几乎都被“吃干榨净”,综合利用率高达99%,变废为宝一年所增加的销售收入约30亿元。

  然而,从全省来看,目前资源利用率大概在50%至60%之间,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发展循环经济,则是破解资源瓶颈的有效方法。在今年省“两会”上,黄智权省长《政府工作报告》中“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推进工业园区资源循环式利用”等环保方面的论断明显比往年增多。省人大环资委委员、人大代表韩秀如说,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比如,工业园区进行生态规划时,把生产碱性废水和酸性废水的企业集中在一起,有利于工业废水的短距离中和,能把污染降至最低限度。她建议,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进一步促进节约能耗。重点是节电、节煤、节水等,关键在钢铁、水泥、石化等重点行业的耗能大户。

  记者从省环保局获悉,当前,全省各地正以建立生态工业园为抓手,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培植100家以上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城镇,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关键词:绿色文化

  解读:绿色文化是环境意识和环境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近年来,“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句深刻体现绿色文化的名言,正日渐深入人心,并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

  不久前,“世界华文传媒看江西”活动中,法国《华商报》副总编文菲在参观庐山后,对这里的环境保护工作感触很深,他说:“细节决定成败。我注意到,庐山的街道干净整洁,即使是游客无意中丢弃的矿泉水瓶或废纸,也有保洁员立即上前清理,连厕所也不例外。而且,垃圾实现了分类管理。这些措施和庐山的优美环境很相称,整个环保工作基本做到了与国际接轨。”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省委书记孟建柱2003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这一崭新理念后,绿色文化、环境理念正成为全省上下最热门的话题。据悉,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省仍将把培育“绿色文化”和“生态道德”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培养人们“经济活动首先要生态化”的观念,使自觉保护环境不断深入百姓日常生活。

  目前,我省各地正在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工厂、绿色商场、绿色机关,形成人人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社会氛围。吉安已开展“市长进绿色社区”;抚州组织中小学开展“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主题活动;鹰潭在各中小学开设环保课,培养青少年保护环境的理念……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绿色学校12所,省级绿色学校108所,市级绿色学校177所;国家级绿色社区2个,省级绿色社区21个;省级环保教育基地10个。今年,我省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环保小康行动计划,创建2至3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一批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从“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到“发展循环经济”,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降耗20%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层层递进的思路,显现出江西人正以自己的实践,树立起全新的发展理念,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观点

  范志刚(省生态协会理事、省环保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

  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是当前我省在加快发展中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省委、省政府提出创建绿色生态江西,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文明生产和文明消费。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

  进入“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应坚持以预防为主,在发展中做到不欠环境新账,少欠旧账,努力保护好现有生态环境。一要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二要抓好全省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区的抢救性保护和控制性保护,维护区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物种资源安全。三要提高门槛,严把环境准入关。四要在领导政绩考核上,加大环境保护的权重。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