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最后的马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08:10 潇湘晨报

  

最后的马帮

  ★时间已近黄昏,赶马人还在山顶赶路。

  □文/本报记者 徐海瑞 图/记者 朱辉峰 摄

  ★龚灶花在山谷间牧马

  ★随着乡村公路的开通,马帮将会逐渐消失。

  ★青山掩映,柴扉半开。

  ★山路崎岖

  ★马帮行走在即将通车的公路上

  ★赶马人刚回到家,顾不上喝茶就给马喂食

  ★看着即将修好的公路,欧阳卫国很欣慰。

  增源村通往山下集镇的山路长达20公里,狭窄而险峻。每天清晨,路上便传来“叮叮当当”的马铃声和赶马人“咿……”的叫声。

  李路德和他的马又要上路了,挂在马脖颈上的铜铃随着马的迈步有节奏地叮当作响,宁静的山间回荡着清脆、悠远的铃声。

  增源村地处郴州市桂阳县欧阳海乡大山深处,当地村民把山货运到山外的城里卖,到集镇买日常生活用品,依靠的都是马。马是这个被大山封闭的小山村跟外界联系的唯一的交通工具。马帮也因此而闻名。

  从2005年9月开始,欧阳海乡籍的县政协委员欧阳卫国个人出资,决意为增源村修一条通往城里的公路,目前已贯通16公里。当汽车的轰鸣声越来越逼近这个村子的时候,增源村的村民很快意识到,“马帮将派不上用场了”。

  失落、依恋和对未来的期望相互交织的矛盾,如今正集中表现在增源马帮的身上。

  夕阳西下时,龚灶花仍坐在屋檐下,两眼死盯着远处幽深而宁静的山谷。

  恍惚间,她看到死去近4年的黑马正甩着尾巴朝自己飞奔而来。她不由自主起身,努力朝夕阳映照着的山谷探望……

  没有人能够理解她和黑马之间的感情。每当黑马气喘吁吁地从山下的集镇回来,龚灶花都要拍拍它的额头,摸摸它的肚子,拂去其身上的尘土,然后再满怀怜爱地从草场提出来满满一桶饲料。

  可是现在,黑马不在了。黑马离开她已经近4年了。

  远处的山间,龚灶花家剩下的3匹马正在吃草。在黑马死后,她对黑马的全部感情都倾注到了这3匹马身上。

  

最后的马帮

  

最后的马帮

  “黑马摔下去,我就呆了”

  3月31日,村里60年举办一次的李氏家谱修缮工作刚好结束。

  按规矩,村民们中午要在村主任家摆酒庆贺。李路德是这一届的村主任,这一天,他的妻子龚灶花一大早就起床了,和相约而来的亲朋好友一起忙着准备午饭。

  因为不用运货,龚灶花把自家的马匹赶到门外的山谷吃草。做饭的空闲,她不时跑出门去,望一下马。

  回忆起赶马运货的经历,龚灶花感触颇深。“有了这些马以后,我们出门就方便多了。”没养马之前,她每年难得到20公里以外的镇上去一次,“那时候只能走山路,去一次得走几个小时,要是再背上东西,简直能累死人”。

  渐渐地,龚和这里的村民一样,对马都有很深的感情,她喜欢马。“我们家的马都有名字,这个是红马,那个是黄马。”龚灶花一面说着,一面指着山下正在吃草的马匹。

  不过,龚灶花印象最深的还是黑马。

  对于龚灶花来说,每天和黑马在一起赶路的时间至少超过6个小时。在这崎岖蜿蜒的狭窄山路上,黑马成了她最知心的朋友,她也因此而不会感觉到山林里的寂寞。

  2002年7月,一个乌云笼罩的上午,因为路途较远,龚灶花早上6点钟就起床准备去送货。

  “我是给19组的李廷明送大米,他家很远,路也不好走,有很多路段特别陡。”龚灶花回忆说,为了避免出现意外,她还特别减少了货量,“只驮了100多斤,平时都是200斤左右的。”

  尽管龚灶花做了充足的准备,但让她想不到的是,黑马还是出事了。

  出发2个小时后,龚灶花走到半山腰。“最险的路走过去了,当时我想让马休息一下。”就在她解开马鞍上的绳子,想把大米卸下来时,黑马的前蹄突然一滑,整个摔到山下去了。“我想拽住它,但是拽不住,我亲眼看着它摔死的。”

  说到这里,龚灶花的声音低沉起来,“黑马摔下去以后,我被吓呆了,一直没回过神来,呆站在山路上,半天一动不动”。黑马摔下去的那座山究竟有多高,龚灶花不知道,但这座山一直让她胆战心惊。

  4年前的那一幕,至今仍刻在龚灶花的心里。黑马失蹄摔落到山谷间,她一个人揪着心从山上发疯般往下滑。当她好不容易找到黑马时,看到的是黑马在血泊中已无声息。

  什么叫痛彻心肺,什么叫失魂落魄,那天龚灶花的感觉,就完全可以用这些来形容。“后来我每次经过那里,我都特别害怕,会不由自主想起黑马。”

  黑马死去已经近4年了,它的“儿子”小黑马已经成了龚灶花家最能干的马。看着这匹小黑马,龚灶花少了些失去黑马的伤感,多了些许安慰。

  “寂寞了就唱山歌给马听”

  “铃,铃,铃……”每天早上,增源村都会响起串串马铃声。

  循声望去,但见三五成群的马匹正不紧不慢地走在崎岖狭窄的山路上。马的额头上戴着“护脑镜”,脖子上挂着铜铃,马鞍两边驮着粮食、肥料等货品。赶马人脚登轻便实用的胶鞋,手里拎着根树枝作马鞭,吹着口哨,轻快地跟在马后面,往返于群山之间……

  增源村的村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里,只有山间的羊肠小道和外界相连。因为不能通车,村民们运送货物都只能靠肩挑背扛。

  那年,村主任李路德的一个想法让大家看到了改变的希望:买来马匹,用马运货,不仅人可以省力,运的东西也比肩挑背扛多。

  李路德的提议得到了所有村民的支持。他第一个掏出积蓄,买来马匹。“第一次买了3匹马,一共花了差不多1万块钱。”

  在李路德带动下,村民开始陆续买马。现在,增源村已经有了30匹马。他们成群结队外出,成了名副其实的马帮。

  李路德一边抽烟,一边讲述着赶马运货的经历。自从有了马以后,李家的杂货店生意也好多了。现在,李路德每天都要赶马去给村里人送货。“每天至少要走60里山路。”

  3月31日傍晚,袅袅炊烟从增源村家家户户升起。

  忙了一天的李路德从山外运货回来,把马牵入马厩。“把谷糠拿出来,红马饿着呢!”从马厩出来,李路德不住地向妻子龚灶花打招呼。

  “来了,来了。”此时的龚灶花早已从屋里出来,把一大盆谷糠倒进马槽。看着红马嚼着谷糠,李路德和龚灶花在一旁显得很开心。

最后的马帮

  

最后的马帮

  当晚,记者住在李路德家。和李路德的聊天,大多和马有关。

  在他们眼里,马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改变了增源村的历史。说话间,李路德不时出门走到马厩前,看一下马槽里还有没有谷糠。在他家,马被照顾得无微不至。

  第二天一早,刚刚下过一场小雨,山间雾气朦胧。李路德吃过早饭,就到马厩里牵出马,他要检查马掌有没有损坏,该换的要及时更换,该修整的也要马上修整,然后要规规整整地备好马鞍。

  “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要是马鞍备得不好,就有可能使马受伤,也可能在路上造成货物的损失。”

  李路德说,打驮子上驮对每个赶马人来说也是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在增源村,村民们一般是把货物打包装袋,用绳子直接捆在马背上。当然,马背上垫了好几层鞍垫。只要鞍备得好,驮上得好,就不会磨伤马,货物也不会在山路上因碰撞或颠簸散掉。

  这次,李路德是给8组的李叔家送大米。上好驮以后,记者和李一起赶马上路。

  雨后,浓浓雾气笼罩在大山各个角落,几米开外就看不清人影,狭窄的山路变得越发湿滑。

  运货的两匹马走在最前面,在路上踩出很深的泥坑,让这本就狭窄的山路更加难走。“幸好有马,不然这种天气可真没办法送货了。”李路德手里拿着一根树枝,不紧不慢地说,“这种山路我每天要走几个来回的,有时候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到家。”

  “运货的时候吃饭喝水怎么办?”

  “路上有很多山泉,渴的时候就喝泉水,吃饭是走到谁家在谁家吃。”李路德摔打着手上的树枝,乐呵呵地说道,“在山路上,只有马是你的朋友,有时候路途远,实在寂寞了,我就唱山歌给马听。”说话间,李路德来了兴致,扯开嗓门,唱了起来。

  1个小时后,李路德和他的马已经爬到山顶。云雾缭绕,对面的山色彩斑斓,在雾中若隐若现。站在山顶向下望,可以清晰地看到村里住户的分布。山腰上,树林间,分布着由五六户村民组成的大小不一的自然村落。住户旁边是种了油菜、麻还有各种粮食的农田。“现在正是油菜开花的季节,那一大片油菜花多漂亮。”李路德指着对面山腰上的油菜花说。

  走过山顶,到了李叔家。那是三间由泥土砌起来的房子,墙壁上还留有被雨水淋过的印记。知道李路德来送货了,李叔显得特别高兴,一早就出来等着接货。把大米扛到屋里后,李叔马上让我们进屋,忙着倒茶,热情地招呼起来。

  聊了一阵之后,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李叔拿出了自己酿的米酒,端上猪脚、腊肉,招呼大家吃饭。“我每次来他家,都会喝醉的。”李路德笑着说,“来多了,我已经吃惯了他家的饭,喝惯了他家的酒。”

  正午时分,在李叔家吃过饭后,李路德又赶着马匹回家了,“家里还有货物等着要送,下午还得出去”。

  “他们很有勇气,更能吃苦”

  “我要修路他们都不相信”

  欧阳卫国是欧阳海乡三白村村民,也是县里的政协委员,增源村不通车的事情一直牵动着他的心。

  “没有路,村民怎么也不会富起来。”抱着这样的想法,欧阳卫国做出一个决定:自己投资,为增源村修路。欧阳卫国回忆,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村民时,大家却都以为他在说笑。“那么多钱,谁会出啊?”

  村民的调侃,并没有影响欧阳卫国修路的决心。2005年9月,他找到乡政府,说了自己的想法。“当时领导听了之后,说我想修的话没问题。”

  就这样,欧阳卫国开始为修路忙了起来。

  首先是找工人,欧阳卫国不想让增源村出劳力,自己在别的村雇来七八个农民,每天每人25元的工资,全部由欧阳卫国自己负责。修路少不了掘土机,“挖土机的租金非常贵,一个小时要180块钱。”欧阳卫国说,到现在,他光是租用挖土机的钱就已经花了15万了。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欧阳卫国带上工人动工修路了。“开工那天,我没有通知乡里和村里的干部,免得他们按照礼节搞开工礼什么的。”欧阳卫国回忆说,“开工很简单,我们到了现场就开始干了。”从那以后,欧阳卫国就做起了施工队的监工,每天都要到工地了解进展。

  现在,路已经修好了16公里,还有4公里没修完。“一直要通到那座山底下的。”欧阳卫国指着远处的一座高山说,路修好了以后,增源村的很多小组都能通车。

  3月31日,增源村下起雨来,导致修好的一段山路突然塌方。欧阳卫国听说后,马上骑着摩托车赶到现场。初步了解情况后,他又叫来掘土机,开始维修塌方的路段。“路都快修完了,这样的事情你可以不管的啊。”有人这样劝他说。面对这样的提问,欧阳卫国淡淡地说,“我不管,村民没钱也不会管,那这路不就白修了?”他说,2007年以前,他都会负责养护这条公路。

  “没有马,我会觉得不习惯”

  沿着欧阳卫国投资修建的公路,可以驾车来到增源村。不过,山里仍然有些自然村无法通车。“增源村的住户太分散,山顶、山腰都有,很难全部通车。”欧阳海乡副乡长李平星说。

  “路修好了以后,我会把马卖掉,但至少会留一匹。”李路德告诉记者,修路对村里人来说,是件大好事,“大家都很赞同”,但是因为增源村的地势比较复杂,有些地方还是只能靠马运东西。“所以,在增源村,我们不能没有马。”

  对于赶马人而言,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和马在一起。他们一起走山路,一起看风景,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公路即将修好的时候,很多村民都有和李路德同样的看法。

  住在李路德家附近的村民李莲枝就说,就算路修好了,她也不会把马卖掉,“没有马,我会觉得不习惯。”她又补充说,“马不仅可以运东西,能赚钱,还特别听话,我要它往哪个地方走,它就往哪个地方走,要它上去就上去,要它下去就下去,要它横过去就横过去,这马这么听话,我才舍不得卖哩。”

最后的马帮

  

最后的马帮

  在村民盘算着在公路修好以后如何处理马匹的时候,公路上传来的是挖土机的轰鸣声,筑路工人正忙得热火朝天。

  “我们都希望尽快把路修好,早点通车。”村民们在与记者交谈的话语中,处处透露着对公路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改变的期待,但对马特有的情愫又如何能让他们割舍得下?

  无论如何,对于增源村村民而言,总有一天,马帮会在他们的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到那时,马帮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退居幕后,成为一种记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