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以社区医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08:35 贵州日报

  今年“两会”期间,医疗卫生改革又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使总理都感到痛心的两大问题之一,成为热点也不足为奇。人们对医疗卫生改革的期望多多,拿城镇医疗卫生来说,核心是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确实,就患者个体而言,似乎每个人都对看病难、看病贵有切肤之痛。但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又不难发现,一方面是在大医院就医难、就医贵;另一方面,许多一、二级医院

却门可罗雀,甚至生存都成问题,有的不得不靠卖药维持运转。大医院不堪重负,用专家的话说就是,80%的时候,我们都在看一些不应该由我们来诊疗的病。也就是说,大医院每天只有20%的病人是真正需要他们去诊疗的,剩下80%的病人原本就应该到一、二级医院去诊疗。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于构建宽广的社区医疗,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进行调节,使得病人回归他们的就医位置,使大医院有更多的时间去干他们应该干的事,而中小医院又能利用他们覆盖范围广、价格便宜的优势,去为广大的患者服务,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更解决广大患者就医难、就医贵的难题。

  社区医疗范围是指一般的医疗保健,即病人转诊往医院或专科以前的一些医疗。所以在一些国家,社区医疗又称为第一线医疗,社区保健的医生通常称为全科医生。在大多数国家,社区医疗是病人首先求医之处,是以人群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也是提供连续医疗服务之处,患者包括慢性病人、老年病人,亦即需家庭护理和姑息疗法的病人。在很多发达国家,社区医疗都是病人看病的第一道关口,全科医生充当社区医疗和第二级医疗之间的“把关人”。全科医生的任务是核准向专科、急诊和医院转诊,决定诊断性步骤,如X光检查,迅速转出那些得不到适当治疗的病人到相关的专家处以获合理治疗,对已转院的病人,如果治疗超过适当限度,则作出判断并及时制止。所有国家都强调社区医疗尽量减少病人转诊到医院。为了给社区医疗的医生装备必要的诊治手段,一大批仪器和系统已应用于社区医疗部门。一些国家的社区医疗医生能分析尿样和血样、记录和分析心电图、拍摄X光片。这些技术很多已配备有计算机支持。因此,如果有必要把病人转给专科医生,这些诊断性检查的结果就可通过网络传至医院,实现资料共享。

  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加大对社区的投入,尽快构建一套覆盖面广、运行成本低、人员以全科医生为主的社区医疗服务系统。关键是社区医疗绝对不能沦为只卖药的药店。社区医疗的重点必须放在普通病、常见病、慢性病、老年病、姑息疗法的诊治,以及需要转诊病人的分诊上。由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还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社区医疗的构建应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到位。可先对片区的社区医疗的需求进行详细调查,并明确规划;然后以现有的一级医院及部分二级医院、厂矿企业医务室为班底,构建基础社区医疗系统;最后在一些现有医疗部分不能覆盖的地区增设新的社区医疗。构建社区医疗,从一开始就要注意构建病人信息,并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所有在社区就诊的病人,必须有详细的电子记录,这样不但能为病人建起完整的电子档案,而且当病人转诊到上级医院的时候,能将社区治疗的所有资料上传,以减少病人的重复检查,减轻病人的负担,节约病人的就诊时间。

  社区医疗构建后,如果政府不利用其有形之手去发挥作用,社区医疗又会变得无人光顾,更制约着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引入社区并确立社区医疗在医疗保障中的首诊地位。国外的社区医疗都采取首诊制。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可以规定医保病人都必须有社区医疗的首诊,方可以进入专科或更高级的医院就诊。这样就可以保证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城镇基本医疗保障进入社区医疗,既可拓展医保范围,又可降低医保成本,从而逐步形成全民医保的格局,使人人都看得起病,有地方看病,还可以减轻大医院的压力,让大医院能充分利用其实力雄厚的优势去解决疑难病。

  政府在构建社区医疗中,除了利用行政手段控制外,更重要的是利用市场调节病人的就医方向,将大量的病人引导到社区就诊,节约国家有限的医疗资源。首先,政府必须加强投入。政府投入的重点应定位于社区医疗,而不是中大型医院。政府必须完全负责社区医疗的所有费用,使之成为一个完全公共的绝对非营利的医疗机构,杜绝现有医院半事业半企业所带来的一切弊端,从而降低病人的就医费用。其次,将原有的一些退休职工纳入政府设计的社会保障,以减轻社区负担。第三,拉开社区医疗与大中型医院的价格差距。第四,严格实行医药分家,杜绝以药养医。第五,对低收入人群实行社区就医补贴。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降低成本,减少病人的就医费用,使大量患者进入社区医疗,实现社区医疗的良性循环。

  总之,只有构建完整的社区医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作者:黎胜强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