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样哀思多样情 “清明”让许多人学会感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08:47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5日专电(记者易凌李怀岩)清明节之际,在上海青浦的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内,上海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刑警之魂纪念墙、劳模丰碑园等几个特殊馆区,迎来了络绎不绝的祭扫人群,其中绝大多数并不是安息在这几个馆区的亡灵的家人。

  纪念公园副经理伊华说,这几个馆区2002年前后建立以来,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献花、凭吊,而这几天,许多人在替亲人扫墓之后都会自发前来祭奠这些为社会留下宝贵财富

的人们。仅上周双休日就有6万人来到这几个特殊馆区,这一数字在清明当天预计会达到15万。

  “虽然也许只是一枝白菊,一个鞠躬,生者却能通过逝者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在人生长河里去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伊华说。

  在镌刻着上海3552位遗体捐献实现者名字的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前,已经登记捐献遗体的王老先生深深鞠躬。他说:“我尊敬这些为社会尽最后一点力的先行者们。”

  根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途中,跟随他的臣子介子推为保其性命从自己腿上割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将隐居山林的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命名为寒食节,举国哀悼,这个节日后来逐渐与清明节合二为一。

  虽然强调“舍生取义”的传统价值观近年来受到“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但奉献者依然备受尊崇。

  共青团中央2002年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5年来,参加的网站从首届的200家迅速增加到现在的千余家,参与人数从最初的100万跃升到目前的1000万左右,其中85%的人还一改隐匿身份遨游虚拟世界的习惯,在献花和留言时使用真名。

  团中央信息办副主任李文革说,网上公祭不受时空限制,让中华民族这一维系血脉和文化传统的重要习俗得以更方便、更快捷地延续。

  署名为蔡冬倪的网友留言:中国的英雄们,我深知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你们以无私的奉献和甚至是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请接受我的鲜花和真诚的敬意。我们将永远记住你们。

  虽然“网祭”这样新兴的纪念方式越来越普及,更多的中国人仍然依照传统到先人墓前洒水、焚香和献花。

  在四川成都一家公司工作的罗凯在清明当天随家人到远在百公里外的一个山村为爷爷扫墓。这位对“网祭”表示“双手赞成”的年轻人对古老的凭吊方式同样不排斥。

  罗凯说:“爷爷是最疼爱我的人,也是我最尊敬的人,在清明表达我作为一个后辈的感激和哀思是理所当然的,至于方式并不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显洋认为,就道德层面而言,一个社会所有成员都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而要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应怀有“感恩之心”。

  他说:“孩子祭奠先辈,网民悼念英烈,受捐者感谢捐助者,这无不体现了一种感恩的情怀。一年一度的清明用流传千年的传统提醒略显浮躁的当代人在追思中学习感恩,而这也正是当今中国社会挽救缺失的道德文明所迫切需要的。”(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