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清明祭扫应与现代文明相契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09:08 南方网
  东方早报网络版 成云雷

  昨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此之前,上海已经连续两三个周末出现市民外出扫墓的高潮,全国一些地方甚至出现集体祭拜三皇五帝的盛况。在这一天,各地的党政军领导人和社会团体也祭扫了革命先烈。

  在传统社会,人们每逢清明到先人墓前祭祀、扫墓,表达对于先人的缅怀之情,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建国后一段时间,清明祭扫活动被简化为对革命烈

士的追念。近年来,随着文化多元带来的传统文化的复苏,越来越多的人在清明节前后祭祖、扫墓,这既是人们自己对于已经逝去的亲人的表达思念之情的需要,也是让年轻一代感受亲情,培养其尊重长辈习惯的需要。应该说,清明祭扫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有助于增强家庭成员乃至整个家族的凝聚力、认同感和亲切感,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然而也应注意到,这一传统节日也积淀了不少与现代文明不相融合的内容,一些格调低下、庸俗恶劣的东西混杂进来。因此,如何以现代人应有的文明方式过清明节,应该引起我们思考。

  传统清明祭扫主要是一家老小带着酒食香纸等祭品到墓前祭祀先辈,在焚化香纸的过程中往往破坏绿化、污染环境,古人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不知者不为罪。而今天由于墓地的相对集中,往往在狭小范围内集中着大量墓主,频繁的焚烧纸钱和香烛每年都要引起多起火灾,而烟尘所造成的大气污染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发现和引导一些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新的清明祭扫形式,比如在一些地方涌现的“绿色扫墓”、“网上扫墓”,不少市民在先人墓前供奉一束鲜花、栽下一株杨柳,或在网上建立网页以电子方式怀念逝者,就成为值得提倡的做法。这些新变化中蕴含着旧的祭扫方式走向文明、科学的方向,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和引导,使文明祭扫方式蔚为风气。

  清明祭扫中出现的那些另类祭品所体现的不文明风气值得警惕。近两年来,清明祭品新东西层出不穷,而且越来越另类。一些地方出现了纸扎的“二奶”、保安,甚至连伟哥、安全套也加入祭品的行列,这简直不是在缅怀逝者,而是在破坏地下亡灵的清静世界。另一个现象是用在清明祭扫上的费用越来越多,据调查,一般花费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有人甚至达数千元。在一些地方甚至演变成“祭品经济”,做祭品生意的人抓住人们不好意思讲价的心理,将祭品价格定得普遍偏高甚至有些离谱。祭扫活动因此变成了活人之间的比富斗阔。其实,祭品的供奉是为了寄托哀思,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如果要尽孝,财力、物力也应该用在活着的老人身上。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提倡节俭扫墓,在有条件的公墓统一配制别致的塑料鲜花低价出租,随后收回备用,既满足了人们祭扫的“孝心”需求,又保持了公墓的良好环境。

  清明节祭扫不是所有中华民族共有的节日,因而不是全体中国公民共同的节日。但是每年都有一些地方政府动用公共财政去祭扫某个民族的始祖,这种方式是否合适,值得思考。这样的政府作为在程序上是否合乎公共财政的使用原则是一个问题,而参加者如果作为任务来完成,成为一种强制,那么这就成为了一种意义有限的表演,其祭扫目的反而显得模糊不清。而如果由民间组织自行筹集资金,自行组织人员,则可以避免公共财政开支没有合理合法的程序依据之嫌,且又是建立在部分群众自觉、自愿基础之上,如此取得的效果反而更好。

  总之,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身积淀了上千年的历史意蕴,在现代文明背景之下,既显示出它继续存在下去的合理性,也出现了与现代文明相抵触的部分,所以,这一传统如何改变,使之易于和我们的现代生活相契合,在我们进行现代文明社会建设还不长的情况下,它就成了一个宏大的文化实践课题。但无论如何,从内容到形式,清明祭扫都应该遵从现代文明的基本原则:理性而不是蒙昧的,开放而不是封闭的。否则,这一很有意义的活动很容易沦为每年一度的闹剧。(编辑:付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