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城八区摸清排水管路家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09:20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李砚洪实习生王翠

  按下按钮,哗啦一声,抽水马桶又恢复了干净;滂沱大雨,主路上不见积水,滚滚洪流奔涌着冲向路边一个个铁箅子。这些污水、雨水哪里去了?最简单地回答是,都顺着管道流走了。如果深入地问一步,这些管道什么样?怎么流?最后流到哪里?恐怕就不是谁都知道的了。

  日前,水务部门历时近3个月的北京城区排水管路大普查,摸出了地下雨、污水排放的管路家底。

  地下排水网3807公里

  市政工程管理处养护部部长张书运向记者介绍了此次普查的一些数据。张书运说,北京市市区排水管网由污水管网、雨水管网和雨污合流管网组成。经过普查,现有管网长度3807公里,其中:污水管道1665公里,雨水管道1386公里,雨污合流管道756公里。这些管路拉直了可直到乌鲁木齐,仅比城八区道路总长少193公里。

  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内城区还分布着解放前的旧砖沟400余条,100多公里。城市污水必须达到无污染排放。市排水集团工程师轩永利说,按照规划,北京市城区污水排放划分为14个系统。目前已实现规划的有高碑店、方庄、酒仙桥、北小河、清河、小红门、吴家村、卢沟桥、肖家河等9个系统;规划待建的有定福庄、垡头、东坝、北苑、五里坨等5个系统。这些系统在“十一五”期间将全部建成,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大部分将循环利用。

  市区雨水排放由清河、凉水河、通惠河、坝河、永定河五大河系承担。

  暗沟排水早于欧洲

  城市排水管网是一个城市建城之初就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北京早在元代建城初期就已经修建了排水设施,在主要街道和居民区的地下都修有长长的暗沟,上边与一座座的砖砌渗井相连通,雨水和污水进入渗水井以后,慢慢地渗入暗沟中,再从暗沟流向城外的河道里。

  “这样的暗沟排水技术比欧洲早得多,”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负责人说,“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城市是明沟排水,这给城市的公共安全带来很大隐患,雨污混流的明沟排水容易产生大量病菌,当时流行欧洲的黑死病就与这样的排水工程有很大关系。这说明从元代开始,北京的排水系统就是世界上领先的。”

  600年前的暗沟还在用

  市政工程管理处养护部工程师张继红说,这样的排水暗沟最早的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在仍可使用,像正义路御河的沟沿、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的暗沟、前门大栅栏地区的一些暗沟等等,这些暗沟有皇家修的,像故宫高超的排水工程;也有商家或政府修的,1915年6月,担任内务总长兼北京市政督办的朱启钤主持正阳门改造工程,首先考虑的就是修建排水暗沟导入护城河以防止夏季雨水聚积;还有大量四合院或胡同里的暗沟是市民修的。

  这些暗沟都是用青城砖砌成,有拱形的,也有盖板式的,最大的有三四米宽、三米多深,可以跑开汽车。

  虽然这些暗沟年代久远,由于不断维护,目前大都完好,仍在发挥着作用。

  四成管网需维护更新

  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负责人介绍,排水管网评价方法分四级,一级设施:满足使用要求,设施质量好;二级设施:基本满足使用要求,设施质量较好;三级设施:能维持使用,设施质量较差,需要加大养护力度,部分设施需要大修改造;四级:勉强维持使用,设施质量最差,需要大修更新。这次普查排水管网设施完好率为59.5%,40.5%属于三四级,需要加大养护和更新力度。

  这位负责人说,每个级别的管网都必须做到基本通水,三级管网依靠养护就能解决问题,四级管网仅靠养护不解决问题,需要大修更新。三四级管网主要分布于内城区,多是旧沟,明清时代修建,材料是城砖和石板。几百年风化水蚀再加上汛期猛增的排污量,使这些“旧沟”显得非常脆弱。

  旧沟改造很困难

  2004年安定门地区曾发生过一起“旧沟”坍塌事故,连累两间民房要彻底翻修。2005年7月5日至6日的大雨之后,“旧沟”在护国寺、景山前街等7处发生塌陷,所幸每处仅有一两平方米,没有造成大的危险。

  大量排水网线被占压,这种情况在东城、西城等老城区最为普遍。这些沟段大多在居民区,或在房屋以及商业街的店铺下,无法翻建更新,更改位置又没有条件,部分地区单位和居民因私自搭建违章建筑等,也有严重占压供水管线的现象发生。据统计,市区配水管网被占压共800余处,其中位于重点部位和重点地区的有130余处,管线占压问题严重影响着市区管网正常的维护、维修和供水安全。

  “这些旧沟上面被大量建筑覆盖,有些甚至生长着大树,别说改造,就是普查也很困难。”市政工程管理处第二管理所一工区副主任李子平说。

  老旧平房雨水难入主干线

  2005年7月23日,一天的降雨没给前门地区的危房造成太大损失,但是雨水排泄却用了很长时间。

  前门地区共有平房4万余间,其中70%建于清末时期,距今100余年历史,甚至还有明末的老房。胡同里的现代下水系统、市政设施很少,大量存在清末时期的砖沟,泄洪能力很差,雨中主要靠自然排水,面临大雨捉襟见肘。

  在北京老城区,有些平房院还在使用原始的渗井排污,没有相应的设施保证雨、污水入干线。这是改造的重点也是难点。

  还有一些地区存在微循环不畅的问题,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变化,原来的设计相对滞后,而出现新的问题,比如金融街地区原来是平房区,现在是个现代化的大型金融中心,原来设计的排水支、干线就在超负荷运转。

  三条盖板沟问题不少

  人们往来于台基厂南口宝鼎中心附近,繁华的街道边有两个相距10米左右的暗红色仿大理石建筑,像地铁站出入口,但又偏小点儿。从这里下去就是前三门盖板沟,下到里边便可以看到北京城市排水的大管路,这原本是北京旧城墙外的护城河。

  自1965年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对旧护城河相继进行改造。除北护城河(现北二环北侧沿线)仍保留河道功能外,其余东、西、南护城河均改为暗沟,以排除城内和城外部分地区雨水为主要功能。这三条盖板沟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长度接近20公里,最宽处8.5米,最高处4.2米,可对开大卡车。

  东、西、前三门盖板沟自建成以来,主要担负着东、西城区全部、宣武和崇文大部分雨水排除功能,使用年限在25年至32年不等。自投入使用以来,没有进行过集中清淤和整修。2001年曾针对三条盖板沟流污情况进行专门下查,而近一两年,由于前三门与东盖板沟受下游河水影响,无法下查,仅对西盖板沟进行了两次勘查,发现沟内淤积严重,且局部结构及附属构筑物腐蚀、损坏严重。

  此次对这三条盖板沟都进行了彻底调查,并进行了大规模掏挖,清理淤泥2万多立方米。除南盖板沟情况较好,另两条都存在钢筋裸露锈蚀严重问题,还有局部混凝土出现蜂窝和麻面现象。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同志说,这些问题已纳入整修计划,2008年前将全部解决。

  每天巡查维护排水管线

  怎样保证3800多公里的地下排水管线畅通?张书运告诉记者,根据地下排水管线的具体情况有日巡、季查、年终普查。发现问题怎么解决?张书运介绍,养护部下设3个所,共10个队,每个队都有一个水道维修班,120人左右,负责日常修护,进行大的维修时需另外招大量协作工,“机器人”也要参加作业。

  揭秘

  故宫大雨为何不积水

  明清两代仍然借助元代时所修建的渗井和暗沟排放污水。故宫是公元1406年明朝皇帝朱棣下令修建的,历时14年修建而成。其排水技术更得到了艺术性发挥。

  紫禁城,以城垣外皮来计量,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共占地近73万平方米。在建造紫禁城的同时,先人们早就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排水方案。在城内设计挖掘了一条内金水河。河道由紫禁城的西北角城垣外护城河的引入口通过地下流通渠道,进来后,曲曲折折流到东南角城垣下的地下出水口流出故宫。

  宫内大小建筑很多,各庭院都是中高边低,北高南低。下雨时,雨水先流入四周房基下的明沟石水槽。明沟如遇到台阶或建筑物,下面都有卷门,也称“沟眼”。地面和明沟的水将通过入水口流入地下。这些入水口多为石板镂雕刻成铜钱形,外圆中方雕成五个洞,称为“钱眼”。雨水通过这些钱眼流入地下暗沟里。

  各个庭院内的明沟和暗沟的水流入纵横交织的沟道的支线和干线。宫城形成一个巨大的排水系统工程。它的具体走向是东西方向的流水,流到南北走向的沟道干渠,最后全部流入内金水河。由于故宫内地上地下,布满了纵横交错的明沟暗渠,雨水很快可以流走。

  明清两朝还规定,每年到了春季,都要有专人对宫内的沟渠进行疏通。因此,再大的雨,宫内也不会有积水的现象发生。

  摄影/李子平轩永利

  链接

  “小高”“小矮”泥里滚

  北京城区的3800多公里排水管道情况比较复杂,管径最小的为20厘米,人不可能进去。为保证普查安全、数据可靠,北京排水集团请来了两台机器人当“苦力”。

  这两台机器人大小不同,小机器人趴下身子后,最矮10厘米左右,适合在管径80厘米以下的管道内趴着行走;而大机器人站起来最高达60厘米,适合在管径超过80厘米的管道内直立行走。

  机器人在管道内作业的时候可以趟水,可以泥里翻滚。但是它的头必须露在外面,小机器人无法在大管道内探出头来,所以就引进了一高一矮两种。

  “小高”和“小矮”都有一个类似摄像机镜头的眼睛,眼睛周围是一圈灯泡,帮助它在黑暗中看清管道内部的情况。机器人的“脖子”和“头”咬合在一起,脖子可以左右旋转360度,头可以前后旋转360度,这样可保证检查每个角度。

  “小高”体积不大,作业车可带着它到处跑。在污水管道与地面相通的作业井旁,工作人员打开随身携带的电源,“小高”立马儿眼前

  一亮,看起来浑身来劲儿。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到井内,送进地下管道。“小高”双脚一着陆,与它相连的地面操控台就闪起小灯,这时操纵手松开了拴着它的电缆。“小高”身后拴着长300多米的电缆线,这根线与操控台相连。随着“小高”开始在管道内行走,操控台的显示器上开始显示管道内的情况。“小高”的眼睛看到什么,地面的工作人员就能看到什么。

  操纵手在地面上通过遥控器控制“小高”的头部,以确保“小高”不乱跑。操纵手形象地向记者介绍说:“管道内水淹不到它,它可以轻易地在里面直立行走。它会像个好奇的孩子,睁着大眼睛贴在管道壁上仔细查看,还会时不时地摇着脖子四处环视,检查各个角落。”

  由于管道内环境较差,内壁有一定起伏,所以一般情况下,“小高”和“小矮”都会很辛苦,要在管道里面来回走上好几趟,确保每个细节都能检查清楚。除了传回同步录像外,它们还可以保存管道内的各种数据。

  据介绍,机器人的线缆都是防水的,非常适合深入水中作业。而且,机器人的平时保养也很简单,保护好镜头和灯泡、清理掉履带上面的脏物就可以了。

  两台机器人虽然神通广大,可以深入不同管径的管道探测内部的情况,但是,机器人也只能查出管道的破裂、破洞等比较明显的损坏,像造成渗漏的轻微裂痕,机器人的眼睛还是难以鉴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