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谁让这么多考生“非北大清华不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10:02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新闻事件】4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大校长朱清时在重庆抱怨道:对清华、北大两所学校过度追捧,人为助长清华、北大录取时“掐尖”,会埋没许多人才。因为虽然清华、北大是一流大学,却不是所有专业都一流。(见4月5日《重庆晚报》)

  “掐尖”只是表面问题

  秦淮(撰稿人):中科大校长的感慨绝非无的放矢。诚然,相较于清华、北大,中科大“掐尖”的机会弱一点;但是,相较于中科大,一般院校“掐尖”的机会更弱。只要现有的游戏规则不变,“掐尖”现象就永远不会变更,因此,与其纠缠于“掐尖”的是与非,不如探究“掐尖”背后的真问题。

  “名校”是财政倾斜的结果

  郭之纯(公务员):上世纪90年代著名的“211工程”启动,就是国家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使其能够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但这种“锦上添花”的投资办法,人为拉大了名校与非名校之间的差距。可以说,是管理部门的“名校情结”造就了目前全社会的“名校崇拜”。

  名校作用效果如何?

  肖余恨(教师):“据调查,仅清华和北大两个高等学府,每年的培训收入就高达10亿元人民币”。“北京大学科研经费2005年为6.5亿元,单是人文社会科学,2005年的经费就超过5000万元”。(据3月7日《新京报》)

  几年前,北大清华曾竞相为囊括了多少高考状元而洋洋得意。笔者想让他们回答这些问题:每届高考状元们大学毕业后的成就如何?出国的都取得了哪些杰出成就?国际、国内重大领域内有多少他们的身影?国家投资利用效率如何?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有多少是凭借自身能力占据一个好的工作岗位?

  缺乏客观人才评价体系

  章淑萍(撰稿人):目前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各地的中学都把学生考上名校当成自己最大的政绩,并以此作为提高收费标准、获得更多财政拨款乃至校长们加官晋级的理由,从而在其中推波助澜;我们的社会缺乏客观的人才评价体系,于是各用人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和企业,面对人才市场上供大于求的局面,往往非名校毕业生不取,杜绝了非名校生跻身精英阶层的机会,这都是重要的原因。

  更深一层的原因是“赢者通吃”,就是你一旦由名校毕业而跻身于精英阶层成为“赢者”,不但可以获得本来就属于你的资源和权力,还可以获得本来不属于你的资源和权力,这便导致许多人不惜代价考上名校,让自己也成为一个“赢者”。

  怎样解除名校情结?

  刘贞(撰稿人):首先,国家应将创办重点高校的任务交给社会,要利用法律、政策给予民办高校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有志于教育事业、能得到社会赞助、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高尚人士来创办民办高校,使教学设施、教学质量等多方面都达到一流的名校不断增多,满足有些人让子女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

  其次,国家或地方政府只办一般性专科或普通本科大学,并且做到投资平等,使各公立高校之间基本上没有差别,为普通家庭的子女提供基本的高等教育。

  在实现了这两个条件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以下效应:如果普通家庭中有了极具培养前途的优秀学生,许多私立名校就会用提供奖学金的办法将他们录取,某些部门、企业会用签订受雇协议的办法资助他们到更好的私立高校读书,一般不会埋没人才,而各高校也会在竞争的压力下主动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不搞大而全。到那个时候,全国考生瞄准一两个高校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