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清明节趣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11:02 贵州都市报

  4月5日是清明节。对大多数现代人来说,清明似乎只是一个扫墓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要祭奠先祖,追思故人。而学者会告诉你,清明文化的内涵在中国古代的民间曾经相当丰富。

  25个民族过清明节

  刚刚当选为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的乌丙安教授指出,清明原本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普通的岁时节令。《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就是说,这个节气万物复苏,已是最好的耕种时令。江南浸种耕田,植树造林,北方也有“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的谚语。农村从此进入农事大忙阶段。另据东汉《四月民令》记载:“清明节,治蚕室”,众多蚕农进入养蚕准备阶段。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

  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逐渐与前一二天的寒食节会合。寒食节本是古代的禁火忌日,与晋文公重耳悼念介之推的传说祭日相附会,于是又进一步与祭奠先祖亡灵的郊游扫墓结合。唐玄宗开元二十年正式诏令天下“寒食上墓”,清明日益发展成为举国上下十分重视的民俗性综合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被突显出来,成为惟一既是农事节令又是重大民俗节日的特殊日子。

  曾经在东西方众多国家讲学的乌丙安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西方人追念祖先的观念比较淡漠,除了美国印第安人有一个万灵节是追悼亡人的节日外,其他节日几乎都是感谢上帝恩赐的各种宗教节日,与追思先人无关。而东方人、特别是中国的汉民族,由于起源于农业文明,农耕技术、家庭事业、宗亲宗族等都讲究世代传承,所以祖先观念浓厚。清明时节,冬去春来,南北方的人们特意选择农耕开始之前,来祭奠祖先,追思故人,是非常适宜的。

  乌丙安教授说,在世界范围内,汉民族是最早、也是惟一设立民俗节日祭奠祖先追思故人的民族。清明节追思先人原本是古代汉民族特有的,后来,北方的满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南方的壮族、侗族、彝族、白族、畲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土家族、纳西族、布依族等24个少数民族,以及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等邻国,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这一文化传统。

  民俗活动 丰富多彩

  现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的乌丙安特别强调,虽然,清明是一个追思先人的节日,但是,其民俗文化内涵也并非只此一项。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踏青、郊游则早在唐代就已盛行。杜甫《寒食》诗有“田父皆要去,邻家闹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之句。不违,即不避,无忌讳;闹不违,意为无拘无束地嬉戏打闹。正如诗中所说,这天乡间父老都要参与这“闹不违”活动,就连鸡犬也乐而忘归。这些都证实了清明郊游已成为古代百姓的选择,家家都要以酒助兴,尽情歌舞。

  除此之外,古代清明节民间还有植树、戴柳、插柳、射柳、放风筝、打秋千、蹴踘踢球等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据《荆楚岁时记》载:“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现在仍可以看见,斗鸡蛋则基本失传。在古代,儿童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过的,十分精美。据称这种“斗鸡蛋”的游戏缘于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唐代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有“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的句子,也说明清明节民间体育活动深入人心。

  正因为清明民俗如此多样化,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初张岱的《扬州清明图》等绘画作品,才能将繁华之地的清明活动描绘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成为百看不厌的市井民俗全景画。作者: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