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菁菁校园 峥嵘岁月永难忘怀(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11:42 海峡网-厦门日报

  厦大记忆 建校85周年特别报道

  “这是一所传奇的学校。

  由华侨领袖创建,被称为“加尔各答以东之第一大学”;抗日战争时奔波迁徙,解放战争时英雄辈出,院校调整时,贡献出整个工科院系……

  这所学校曾常年身处前线,不断遭受炮击;这所学校被称为最美丽的学校,海在校中。在战火中,它是民族的地标,在经济建设中,它是先锋的代名词。

  这所学校叫厦门大学,今天过85岁生日。” (浮黑)

  85载校园桑田沧海

  

菁菁校园峥嵘岁月永难忘怀(图)

  ▲1958年厦大芙蓉四全景。(肖艳 摄)

  

菁菁校园峥嵘岁月永难忘怀(图)

  1954年至1955年间的厦大全景图:前景为校门,中景为大片田地,远景为教学楼。后来厦大向农民征地扩建后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肖艳 摄)

  

菁菁校园峥嵘岁月永难忘怀(图)

  ▲1956年厦门大学校门。(肖艳 摄)

  

菁菁校园峥嵘岁月永难忘怀(图)

  20世纪80年代,厦大博学路。(供图/厦大出版社)

  

菁菁校园峥嵘岁月永难忘怀(图)

  20世纪40年代中期厦门大学南普陀校区。 (姚凡 翻拍)(陈华提供)

  

菁菁校园峥嵘岁月永难忘怀(图)

  20世纪50年代厦门大学一角。近前的为大南新村7号、6号、5号楼,当时大南新村是厦大最“高档”的教工宿舍楼;远处的是教学区建筑;宿舍楼与教学区间有大片田地。(供图/陈松)

  一所身处“前线”的大学

  

菁菁校园峥嵘岁月永难忘怀(图)

  20世纪60年代,作为海防前线的厦门常有空袭警报拉响。1964年某日,警报过后,空荡荡的操场上(师生们都疏散到防空洞了),施施然走来一群鹅。芙蓉四后面原有个叫西边社的小村庄,农民养了不少鹅,想必是忙于疏散无暇顾及,那鹅便闲逛得远了去了。 (肖艳 摄)

  

菁菁校园峥嵘岁月永难忘怀(图)

  1962年台海局势十分紧张。厦大当时全校师生只有7000多人,提前放了暑假。学校要求所有师生撤离,只留下500多人组成一个武装基干民兵营保卫学校。师生们都积极申请留校,不少人还写血书申请。经过严格审查,500多人得到批准留校,交由解放军进行训练。留校民兵白天训练,晚上在海边站岗放哨。图为化学系武装基干民兵连围歼入侵敌人训练。 (供图/许文照)

  钩沉

  厦大1936级毕业纪念刊

  

菁菁校园峥嵘岁月永难忘怀(图)

  拍摄时间:1936年 提供者:王尚文

  介绍

  市民王尚文手中珍藏着一本《厦门大学1936级毕业纪念刊》。这本70年前的毕业纪念刊共有数十页。封面是烫金大字。里面依次有发刊词和序言、名人题词、校董陈嘉庚等人照片、教职员介绍、毕业生介绍、毕业生集体照、校园生活照片,有意思的是,在纪念刊里还有两页广告。从纪念刊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校长是林文庆,他在序言中写道:“岁月容易,诸生四年肄业已届期满。在此四年中,朝夕相处,情感融洽,一如家人,际此骊歌将唱,能不黯然销魂乎……毕业生之于母校,息息相关,诸生毕业后,分散各方,一言一动,举足为母校有力之宣传。爱惜一己名誉,亦即无负于母校,而人群社会,实利赖焉。”值得注意的是,在题词者中不乏名流,有国民党元老居正,国民党高官王世杰、陈仪,学者蒋梦麟、郑贞文、罗家伦、马君武等人。

  黎明歌颂会

  

菁菁校园峥嵘岁月永难忘怀(图)

  拍摄时间:1949年4月11日 地点:厦大操场

  提供者:叶珉(离休干部,厦门市规划局原局长)

  介绍

  1949年初,厦门还处在黎明前黑暗的时刻。厦大学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争生存、反迫害、要求真和平运动,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图片中的场景是厦大进步师生在大操场举行黎明歌颂会。集会上,大家唱歌、喊口号,呼唤黎明的到来。今年已经83岁的叶珉老人,那时候是厦大二年级的学生,据他介绍,厦大当时有很多进步的学生,其中不少人都入了党。到1949年8月的时候,叶珉离开学校,来到同安参加游击队,为迎接厦门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两个多月后,厦门解放,期盼已久的黎明终于到来。

  解密

  两大元帅齐钻坑道

  

菁菁校园峥嵘岁月永难忘怀(图)

  这张照片记录的是贺龙和罗荣桓1961年到厦大视察这样一件鲜为人知的事。

  照片的收藏者是当时的厦大工作人员陈炳三。今年74岁的陈炳三说,当时中央领导人外出视察都十分保密,更不用说留下照片了,这是这张照片宝贵的地方。

  他回忆说,那是1961年,贺龙和罗荣恒是到东南沿海视察时到厦门的。在他们抵达的前一个星期,厦大接到通知:将有重要人物来厦大,学校要立刻进入一级保卫状态。但是,通知并没有告诉学校谁会来,直到贺龙和罗荣桓抵达的当天凌晨一两点,厦大才知道来的人是谁。

  陈炳三说,当时厦大是前线惟一一所大学,备受关注。他记得,1959年,时任厦大校长王亚南到北京开人大会,回来后告诉老师们,在北京开会时,周恩来亲自把他介绍给毛泽东,说“这是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毛泽东问王亚南:“你们那里紧张不紧张?还听到炮声吗?”

  当天,大约九点,贺龙和罗荣桓到达厦大,陪同者有叶飞、皮定均和厦门市的领导。陈炳三说,两大元帅来的目的有二,一是看厦大科学实验室,二是看学校为备战挖的坑道。

  实验室位于科学楼,即现在厦大海洋环境学院所在的大楼,陈炳三说,这还是当时驻军军长亲自带工兵营专家选定的地点,原因是这里紧贴五老峰,是炮击的死角,最安全。厦大是把学校最尖端的技术集中在最牢固的地方。

  看完了实验室,两位元帅还去看了坑道。那时厦大挖了四大坑道,贺龙他们看的是甲坑道,位于科学楼附近,陈炳三还记得元帅们当时做出的指示:要把坑道建设好,战时作为学校师生的防空洞,保证安全,将来金门、台湾解放,可供参观者了解历史。

  陈炳三说,在那个年代,领导视察是不能拍照片的,但是,后来学校征得了元帅的同意,最终在厦大科学楼留下一张珍贵的照片。

  陈炳三不记得是谁拍下这张照片,但是他一直觉得它来之不易。他记得,1960年,朱德委员长也曾到过厦大,朱德视察了建南礼堂,为了防止被人看到,保卫人员还在建南大礼堂四周拉起了布帘。不料,正在化学馆做实验的化学系学生掀开布帘,看到了朱德,校方赶紧派人去做学生思想工作,要他们保密。

  在“文革”期间,陈炳三家里被抄,但他偷偷将照片藏了起来,照片才得以保留下来。

  文/佘峥 翻拍/姚凡

  校友故事

  朝闻道,夕死可矣

  

菁菁校园峥嵘岁月永难忘怀(图)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父亲以死印证了这句话。父亲在“文革”中饱受磨难,在1978年10月9日早上,当得知自己平反的消息后,当天晚上就辞世了。

  父亲是植物形态学家,我国较早研究植物形态学的学者之一,也是中国植物学会发起人之一。1950年他成为国际植物形态学会会员,当时会员中只有两个中国人。他的著作《孢子植物形态学》1959年出版,被高等教育出版社列为国庆10周年献礼的10本书之一。父亲1953年到厦大任教,1955年创建了植物形态学研究室。晚年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但仍以顽强毅力坚持工作,撰写出版了《厦门兰谱》一书。

  父亲与母亲当年都在厦大生物系任教,志同道合,伉俪情深。父亲叫严楚江、母亲叫赵竹韵。

  图为父亲晚年撰写《厦门兰谱》。(严晏英 文并供图)(来源:厦门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