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人口问题的忧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12:14 南方报业网

  世界人口在2005年底达到了65亿。以2005年11月1日零时为登记时点,国家统计局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广东同步抽样调查推算常住人口为9194万。对此,笔者不无忧思。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口问题与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当人口增长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口问题就会演变为一种社会灾害:人口过剩、人口膨胀、人口

爆炸、人满为患。马尔萨斯人口原理认为,人口增长是指数式的,人口过剩必然会发生“现实性抑制”——战争、瘟疫和饥荒。罗马俱乐部提出,人口增长而资源却不会增长,为了避免崩溃,必须在1978年停止人口增长,1980年停止工业投资增长。世界上多数学者批评这种悲观主义立场,也同时注意到其中不可忽视的合理因素。

  玛雅文明覆灭根本的原因,是很难养活日益增加的人口。诞生于公元前2世纪的玛雅文明,125年后人口增长到每平方公里200-500人,总人口达500万(这一地区现在只生活着几万人),与现在高人口密度的农业社会相当。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的面积也不断扩大,与此相对应的是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和干旱不断加剧,山地很快就变成贫瘠的不毛之地,而低地河道中的淤泥越积越厚,使沟渠难以畅通,泥沙掩埋村庄。内部的反抗也爆发起来,饥荒和战争迅速耗竭了资源和人口。750年后,该地区又进入了持续干旱时期,到800年前后干旱达到顶点,饿死、早夭、战死、逃亡使人口消失了90%-99%。

  人口增长与灾害呈现正相关。明清以来中国史料记载以及清代报灾制度,大量统计表明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生产生活区域的成倍扩大,遭受到或记录下来的灾害相应地增加。越是人口稠密,自然变异成灾的几率就越多,灾害的次数也越多。相反,人口越是稀少,成灾的几率就越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竺可桢对17世纪以来直隶水灾多的原因作了精辟分析。他认为造成这种情况,既不是因为直隶是首都所以记载特详细,因为此前直隶同样是首都,但记录下来的灾害并不多;也不是因为永定河的河道发生了变更,以致泛滥更加频繁,因为后人对于永定河的治理力度要远超前人。真正的原因是直隶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的勃兴。在宋代以前,直隶省的低洼之处都是淀泊沼泽,尚未开垦,元明以后,以前的沼泽逐渐变成了良田,水灾因而增多:“以前即使有水,也不成灾,至此是有水非成灾不可。”

  清朝后期,人口成倍增长对社会的沉重压力不断显露出来,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前的1842年,人口增加到4.13亿。汪士铎(1802~1889年)就认为,太平天国革命是由于中国人口太多造成的。史家估计,这场与清王朝博弈十三年的起义失败后,中国人口减少了约1.5亿之众。

  现代社会,过多人口聚集城市,给城市基础设施、治安、就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造成巨大压力,引发“城市病”,这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印度的孟买、加尔各答、德里这些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市区拥挤不堪,贫困、污染、失业、犯罪等社会问题相当突出。

  拉丁美洲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决定性因素是城市人口膨胀,农村移民成为人口潮中的主流,城市人口增长远远超过了工业发展的需求,集中在首都和几个大城市。墨西哥仅首都墨西哥城人口就占全国城市人口27%,巴西城市人口大多集中在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两大城市,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居住了全国人口的1/3,秘鲁首都利马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50.9%。人口分布不平衡,促使拉美国家出现“拉美陷阱”:人均GDP不低,但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悬殊,社会动荡不安。

  当今我国耕地仅1.5亿亩,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创造了奇迹,也带来了麻烦:人口数量世界之最。据推测,我国人口最大承载力为15亿-16亿,21世纪40年代达到这一极限(广东人口发展战略新近推测,广东省最大人口容量为1.1亿);我国还未富先老,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4亿,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逼近极限。深圳市“十五”计划曾设想2005年人口为480万,而此时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000万,水电油运等全面告急。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有14个省出生人口性别比超过117。人口性别比有其内在规律(104-107之间),长期失调将会造成难以估计的社会问题。科学家还忧虑,当今人体高度和体重在增加,也潜伏着危机。近一个历史时期,人类不仅没有像从前那样不断进化,而且出现了退化现象,表现在人类的遗传病种类及患者数量正在迅速增加,人类的精子退化,人类的抗病机能下降。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教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