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是纪录还是玷污女大学生的镜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14:36 南方周末

  □陆高峰

  关于女大学生“卖淫”的新闻如今成了某些媒体的长效话题,而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随着“××(市)女大学生卖淫案调查:卖身钱多被挥霍”,“暗访调查××(市)女大学生的性交易”,“××(市)高校女大学生卖淫实录”,“高校将成为中国最大妓院”等一系列有关女大学生“卖淫”的“重磅新闻”被重头推出和争相转载,女大学生的群体形象逐

渐被这些媒体营造的“拟态形象”所扭曲并取代。女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卖淫”、“三陪”、“没有好女孩”等划上了等号。至于那几个“重磅新闻”的发生地,也在这些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的作用下,成了女大学生“卖淫”的“大本营”。

  大众传播媒体现在已经习惯于被认为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而其从事的新闻报道,按照舆论学家李普曼的说法,则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为了验证媒介营造“拟态环境”的功能,早在1976年,传播学者格伯纳等就对人们的电视接触量与对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在现实中人们遭遇暴力事件的可能性在1%以下,但许多人却认为这种可能性在10%以上。这种判断远超过了现实环境的可能性,而更接近于电视营造的“拟态环境”。由于媒体高超的“拟态环境”营造水平和功能,女大学生的群体形象因为极少数女大学生的行为,在媒体媚俗的夸张报道中,变得“卑劣指数”逐渐升高,成了“没钱买高档服装比从事性交易更令她们羞耻”这种语言暴力的受害者。

  造成女大学生群体“镜像”被严重扭曲的原因在于相当一部分媒体在“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淡化了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把追求快乐、制造快乐,乃至于赤裸裸地制造快感、追逐快感,当成了自己的目标;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媒体不择手段地迎合人的低级趣味,以追逐“利润最大化”。因此,不仅把一项本属于文化范畴的事业,降格为惟利是图的“文化工业”,扭曲了媒体自身的形象,也扭曲了作为群体的女大学生的真实形象。

  按照文化批判学者鲍德里亚的说法,在这个电子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无所不在的电子传媒向人们呈现的已经不是现实本身,而是超现实,人们生活在一个虚拟复制的文化中,被各种丧失意义的符号和信息所包围。而且这种“超现实”给人造成一种幻境,非真实超过了真实,比真实还真实,而真实本身反而在超真实中沉默了。纸质和电子传媒在金钱的串通下合伙营造的女大学生“卖淫”的“超真实”镜像,应当受到女大学生群体的质证,而有社会良知的新闻工作者也应当自觉抵制这种新闻媒介的异化。

  (P1156221)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