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改善“三农”问题的一些想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14:37 南方周末

  □许倬云

  中国能够创造这种无污染而又资源循环的生产系统,并有整合社会与经济功能的社区模式,或可突破城乡呈现文化差矩,而社区又面临解体的严重困境。

  近数十年来,中国的“三农”问题,令人严重关注。最近中央政府提出新的五年规

划,正面面对“三农”问题,寻求解决之道。这是一个好消息,希望中国的广大农民群,也能分沾经济发展的福祉。

  我曾研究汉代农业发展的形态(《汉代农业》,许倬云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8月),从资料中显示,中国早在汉代,即以精耕农作、农舍手工业,与市场经济三环配套,发展了农工生产结合的市场交易网。这一形态,历一千年余,虽有修改,大致结构未变,而且有自我修补网络的机制。我是从古代资料下手,费孝通先生从近代19世纪/20世纪的农村衰敝下手,也提出了西方近代工业生产及资本主义经济冲垮中国农村经济以前,中国的农业有其独特的形态,而费先生提出农村重建的方案,仍是将工业生产放回农村,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步,乃是农村乡镇企业的出现,也可视作农村不自觉地发挥了自我修补的机制。

  读了外电传达的消息,中国政府于“三农”问题,必已有清楚的执行策略,我虽身在海外,仍关心中国“三农”,总盼有良好的开始,为此谨将拙见,陈述于国人,祈能有刍荛之献。

  在日本治台期间,执行“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政策,在台湾发展了蔗糖工业,日资的制糖株式会社(1945年以后合并为台湾糖业公司),分别在台湾中南部设立现代糖厂。日本人的初意是在制糖外销,其成绩确实不差,以至台湾糖在世界糖业市场,占了重要的地位。我们要提出的,则是糖厂建在农村,竟全面改变了台湾中南部农业地区的社区风貌!1948年,我曾在台糖一家工厂的厂区居住,对工农配合的后果,颇觉察其意义非凡。

  一个糖厂,有其工业生产的厂房与设施,同时为了确保甘蔗原料的供应,糖厂与周边农户签约预购甘蔗,也提供一定的蔗种与化肥、除虫剂,及负责改善当地的运输与水利设施。糖厂规划了员工居住的宿舍区,除了住宅外,还有小学与小型图书馆、饭堂、小商店及供应热水的锅炉房,甚至有公共浴室,供员工使用。糖厂运蔗的小火车,纵横田间,除了运送原料,还供民用。周边的农户,与糖厂是签约的合作者,农民自己有农会,提供存款贷款的功能,也有农村合作社,提供消费商品。1951年以后的农复会,又推行资讯服务,以《丰年杂志》与农友广播电台,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知识及市场信息。我们可将日本人剥削台湾的原意姑置一旁;单以上述情形看,糖厂建于原料生产地,是以农业之外的资金,投入农村,并以此建设农村的相当现代化的社区,于稳定农村,提供地方劳力就业机会,及提高生活质量,都具有一定的作用。1970年之后因台湾产业结构改变,制糖业萎缩,糖厂社区也渐渐消失,此是后话,此处不必赘述。然而,台糖社区可能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可以参考的例子。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幅度,举世瞩目;同时,中国环保问题的严重,也令人触目惊心。我以为目前解决“三农”问题,还当兼顾环保的需求。谨以借箸代谋,提出一些建议如次:

  豫东、皖北、苏北的“里下河”诸处,都是中国最需改善其经济的地区,何妨先选一二处试点?若在一个有10万人口的农村地带,列为实验区,在该地设立酒精厂,其原料则是在这些黄淮积沙土壤及沿海海埔新生地的沙地,种植番薯、洋芋之类的根茎作物,以其淀粉发酵,蒸馏为酒精,上等的提炼为高级饮用酒,大部酒精则用来作为燃料。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燃料需求庞大,全靠石化燃料为能源,一则昂贵,二则加速消耗不能回收的资源,均不可不注意。酒精作为燃料,因来自淀粉农作物,只要有阳光,有水分,即可不断再生。目前酒精生产方法,还难及高级能源,则又何妨用于短程运输的区间车辆使用,至少也可是石化能源的一份辅助品。

  在这一选定的实验区,也可发展猪场,以酒精厂的酒糟作为主要饲料,以猪只的排泄物作为种植上述根茎作物的有机肥料,庶几不再重蹈化学肥料伤害土壤的错失。养猪场里集中饲养,猪的排泄物,也集中在一起,则可在其分解过程,排出沼气,也可作为当地农户家用的气体燃料。养猪场与肉类加工工业配套,不仅冷冻肉类可以上市,还可制作各种罐装的肉类食物半成品与成品,于是供应市场的需求,而不受制于时限。皮毛骨血经过处理,都可成为高价商品,可谓无一废料。除养猪外,养鸡、养牛羊,均可为其选项。在有充分水源的地点,则可以水产养殖代替上述的养猪场。种植根茎作物时,余下的畸零地,及季节间的空档,仍可种植果蔬,供当地自用,也可销售他处。

  以上简单的叙述,只是取其大意,如何因地制宜,调节适应,不必以“制式”为准,目的都在创造无污染的资源循环作用。

  这样一个社区,一切资源都不致浪费。有了一个本地工厂,以其在地的特性,农户不必每年猜测外间市场需求,以致冒不可预知的风险。这样一个社区的劳动力需求,包括产制、销运诸个环节,再加上附带出现的各种服务(例如,小商店,文娱活动……),又颇能有留住当地劳动力的稳定作用,满足这一地区的人口的需求。

  在此同时,在地工厂还可为当地水利及交通提供一定的资金,更重要者,工厂的员工小学中学,因其可用的人资源品质与城市工业区,不相上下,有了这样的教育单位,不啻提升了当地社区的文化水平。———凡所运作的目的,不是将农民送进城市的工业,而是将工业送到农村。实与当年费孝通先生“乡土重建”的构想,是契合的。总之,这样的社区是整合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整体建设。

  若在黄淮及苏北海边,建设数百个这样的社区,其经济效应是解决当地“三农”问题于一役,又为中国增加“日光与水”的清洁能源供应量,同时,也改变了农村社区的风貌,却不致以水泥高楼侵夺了大地山河。在上述豫皖苏三角地带之外,陕甘、晋冀、黔桂……都可有适于当地天然条件的发展潜力。凡此建设不必全由中央政府投资操作。省市地区政府,当地的大学,甚至有投资意愿的港台外资,都可量力为之。关键在于中央愿意推行这一政策,庶几投资与规划的单位,有所依据!总之,还是岳飞那一句名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中国能够创造这种无污染而又资源循环的生产系统,并有整合社会与经济功能的社区模式,或可突破城乡呈现文化差矩,而社区又面临解体的严重困境。

  (作者系台北中研院院士)(P1156232)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