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读北大清华就是人上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16:29 中国新闻网

  

读北大清华就是人上人?

  我这一辈的人都知道“两校”是特指北大、清华,“中央文革”御用的写作班子“梁效”就是其谐音。本文用这个合称并无半点恶意,一是为叙述简短,二是承认英雄奸雄皆是“雄”、香名臭名都是名的新老潜规则,以证明“两校”就是不同凡响。

  且说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重庆发表言论指责两校招生时“掐尖”埋没了许多人才。此言一见报,社会反响强烈,网民们大多数对他的观点表示赞成,不少人用自己的切身感受从不同侧面作了补充发言。

  我想,两校招生时“掐尖”无可厚非。元代大才子关汉卿曾得意地宣称他就是要“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咱们不能指望“两校”做柳下惠。问题的关键在于:两校凭什么可以得遂所愿?

  请注意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冲着北大清华这两所名校“单挑”的。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现在是层层“掐尖”,所谓省重点(换个“马甲”就叫“示范学校”)、市重点、县重点招生时,不都是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这么做吗?甚至比两校做得还过分——有的每学期还通过插班生考试多次“掐尖”。所以,“掐尖”问题是普遍性的,关涉到教育公平。

  两校能“掐尖”,并不取决于它俩是百年名校。与两校历史差不多长短的不止一二家。而中国科技大学在上世纪80年代的知名度一点不比两校差,名震中外的物理“(天才)少年班”就设在科大。两校这些年越来越“出类拔萃”,首要的是国家财政投资的倾斜,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办学理念大同小异的“国情”中,大家拼的首先是财力,有钱就可以吸引好师资,可以更新教学设备,等等。各地的重点中学不都是这样办的吗?

  有人说这样配置教育资源是国家教育部门在搞“面子工程”,地方政府在搞教育“政绩工程”、顺便还为少数人谋点特权。这种诛心之论是否言之有理,我说不清楚;但我赞同《中国新闻周刊》《政法大学捅破高校招生窗户纸》专题报道中有人对北大那个参加了近20年招生的法学院教授孙东东倾斜有理的批驳。这样做,不是为了集中“极度稀缺”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而是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中国早已越过了“勒紧裤带也要造原子弹”的精英教育阶段,何况那时国家财力那么困难也没有像如今这般“倾斜”得厉害。

  两校的名头越来越响,把从前与它们差不多响亮的科大、南开、复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抛在后面,与地处京都不无关系。高校扎堆,名流要人来得多,学生见多识广这是一方面;大国元首来了总到两校演讲且向全世界直播,它们的知名度,在这个商业加信息化时代能不高吗?中国人自古信奉大一统和官本位,两校又本是官办,不可能搬迁到首都之外,像哈佛、耶鲁一样。这是外地高校不能不“服”的。

  然而,恰如朱校长所言,清华、北大不是所有专业都一流,北大在工科方面可能不如哈工大和北航;清华的理学院无法与中科大相比,法学院还不能与人大抗衡;如果所有优生都拥去读这两所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是极大浪费。这里就有一个对考生的宣传引导问题。有关学校没有充分宣传自己的优势学科,而高中教师自己就不大清楚各校的比较优势,怎么可能指导学生明智地选择学校?这些年亲戚朋友的孩子有考大学的总要我提建议,我哪提得出?这是他们老师的责任呀。

  在这种近乎“盲婚”的择配中,自信满满的学生着意知名度最高的两校是很自然的。品牌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识别方便,降低交易风险的;何况在品种多多选择多多的当今之世,名牌的显示价值就是与众不同。国外名校特别“认”两校生,知名企业特别“认”两校生,这很正常,而我们的社会舆论特别认两校毕业生这就不正常了。两校的毕业生不可能个个优秀,凭什么两校毕业生有人失业或干卖肉之类营生,就闹得全国一片惊诧?这样的舆论对考生心理暗示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上了两校就该是人上人!

  朱校长不是嫉妒两校。他批评的也主要不是两校,而是“对这两所学校的过度追捧,各地人为助长清华北大掐尖”。走火入魔的追捧者,最该受谴责的是各地某些负责教育的官员。他们滥用财权,给考上两校的高中毕业生以上万元的重奖,有些学校还给他们的教师重奖。中学这么做好理解,无非利欲熏心,用考上两校的学生做广告,以获取招生优势,名利双收。而地方招生部门凭什么要给两校实际上的“提前批”掐尖特权?是当地领导同意的吗?是为了以此捞教育政绩吗?好像也不是呀——两校在各地的招生指标不是教育部预先确定了吗?

  我是圈外人,不知底里,希望圈内人都来发表中肯的意见。但愿朱校长的这番话,不会像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在“两会”期间关于招生指标分配的讲话,在教育界外引起的应和多,而受高校圈内人的冷眼相向。

  (来源:南方报业集团 作者:鄢烈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