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劳动学分”折射中国年轻一代的劳动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19:44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6日电(记者赵博余靖静马杰)午饭时分,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食堂开始人来人往。身着白大褂、站在清理台边收拾餐具的徐悲鸿艺术学院2004级本科生小周,也变得越来越忙。

  “人多的时候,真是恨不得自己长了八只手!”小周飞快解决着四面八方涌来的餐盘,“劳动课让我体会到工友平日的辛苦,以后吃完饭放盘子,我肯定不再乱扔了。”

  小周所说的“劳动课”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门传统课程,每个学生在本科二至三年级期间,都要参加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内容包括帮厨、绿化保洁、看管澡堂、售货理货等,从中获取两个无法以其他学习、课外活动替代的“劳动学分”。

  “没有这两分,你就不能毕业。”主管学校劳动课的后勤集团副总经理王永胜老师告诉记者,以强制形式执行的“劳动学分”只是一个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才是真正的目的。

  在王老师看来,劳动观包括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效劳动的技能,以及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乐于助人的态度。

  参加劳动课的情景,新闻学院毕业生小李记忆犹新。小李参加的是超市帮工,一天站下来,腰酸背痛脚发胀。正是这样高强度的劳动让她体会到坚持的乐趣。

  她对记者表示,“劳动最光荣”这句话看起来显得过时,其实不然。“通过劳动,发现自己身上存在不必要的优越感和眼高手低的浮躁心态,都是成长道路上十分可怕的陷阱。”小李说。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到80%,这些“小皇帝”被普遍认为劳动观念淡漠、劳动能力缺失。在采访中,不少学生向记者表达了独立自强、帮助他人的愿望。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04级硕士生陈怡,曾参加杭州西湖博览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她说:“志愿者行动让我做到全身心投入、不求回报,为他人付出劳动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

  和陈怡一样,上千名青年志愿者参与了2000年至2005年的西博会志愿服务,在外语翻译、礼仪接待、环境卫生、秩序维护、大会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琐碎、辛苦的工作。他们说,伸出友好的双手让自己感到快乐和充实。

  在扬州大学,记者了解到,物理学院连续两年来,安排毕业班学生参加义务掏污劳动。

  “我还没有下去,就闻到刺鼻的味道,发酵的垃圾、粪便,什么都有,我一下子就吐了。”2005级硕士生夏炜炜这样描述自己第一次下窨井的过程。坚持了半个月,每天工作5、6个小时,她说自己前所未有地体验到劳动的艰辛。

  学校党委书记范明老师表示,随环卫工人掏污,是学校为毕业生们安排的最后一堂课——吃苦课,“走上工作岗位后,想要做出点成绩,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必需的。”

  谈到学校的良苦用心,担任过人民大学劳动课指导老师的法学院2005级硕士生小阚深有感触。他认为,学校提供的是一个外部条件,关键还在于年轻人自己的反思与实践。

  他说,劳动观念如同尊老爱幼、热爱祖国,属于最基本的价值观,重要的在于“营造一个人人参加劳动、人人尊重劳动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人”。(完)

  相关新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