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没偷美国职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09:39 南方新闻网

  第三视角

  美国的对华贸易逆差日益扩大,华盛顿对此发出阵阵刺耳的抗议声,其中一个声音引起美国特别强烈的政治共鸣:中国的不公平竞争正在让美国制造业走向灭亡,还“偷走了美国的就业机会”。这种看法普遍到仿佛已成为一种“事实”,然而它几乎完全错误。

  双边贸易失衡首先被过分夸大了。咨询机构“牛津经济”(OxfordEconomics)在剔除双方数据的巨大差异后发现,1995年以来,中国在美国贸易总逆差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五分之一左右。即便美国制造业正走向灭亡,将所有矛头都对准中国也是不正确的。

  美国本身没有垮

  况且,按多数标准来衡量,美国制造业仍处于十分健康的状态。美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国,产出量几乎占全球产出量的四分之一,与1994年时一样。即使考虑到相对于其它商品和服务,制造业产品价格一直在稳步下降,经调整计算后的美国制造业产出自1985年以来仍然翻了一番,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份额半个世纪来几乎没有变化。

  的确,更多的产品来自非美国企业所有的工厂,其中一些取代了美国本土企业的生产。这或许更加使人们普遍觉得美国在走下坡路,特别是新建的工厂往往会避开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地带”(rustbelt)。但企业的国籍与总体经济效益并无直接关联。

  那中国的“就业窃贼”称号又该怎样理解呢?美国制造业就业正处于长期下滑状态,就像其它富裕国家一样,但这主要是由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造成的。假如从1970年以来劳动生产率没有任何进步,从理论上讲美国近40%的就业机会将会来自制造业,是如今现实水平的三倍。但这样的比较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停滞不前只会让美国制造业丧失竞争力。

  当然,来自中国的竞争抢走了一些美国制造业的就业机会。但“牛津经济”认为,美国2000年至2010年流失的就业机会只有约50万个,不过相当于美国每周裁员的人数。就业机会的流失多少只是个统计幻觉。

  中国竞争力“有限”

  美国的制造业比许多美国人自认为的更强大,中国构成的挑战就要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弱。中国的产出仍然不到美国的一半,而且许多行业正面临严重的利润下滑。的确,称中国为制造业经济体有些用词不当。实际上,它只是全球最大的最终组装工厂,当地附加值极少。

  正如国际经济研究所(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和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forStrategicandInternationalStudies)即将发表的一份报告所指出,中国产品的价值平均三分之二是进口的,有些行业甚至更高。此外,中国大肆宣扬的“高科技”出口,也不过是海关分类造成的错觉:多数产品都是利润很低的电子产品,比如DVD播放机。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的乔纳森·韦策尔表示,中国的精密加工行业还远远落后于美国。

  中国的许多大额出口,是美国不再生产或从不生产的东西。人民币大幅升值,只会使中国的生产转移到其它成本更低的地区。提高中国目前仍然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后果也会差不多,因为工资上涨会让技术要求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日益失去竞争力。

  危机在美国自身

  不过,复杂的生产活动将代替这种劳动密集型生产。例如钢铁业就出现了这种情况。过去几年,中国的钢铁产能出现了爆炸性增长。

  随着投资涌入当地的较低成本零部件生产(中国需要低成本零部件才能批量出口汽车并获利),这一幕很快也会在汽车产业重演。这的确是一幅令美国汽车业不寒而栗的景象。但主要原因不是中国汽车企业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发展成具有超强竞争力的丰田汽车翻版,而是因为数十年的管理不善以及生产与市场脱节,才把美国的几家汽车制造商推到了深渊边,稍稍用力就能把它们推下去。

  向高端市场稳步转移,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特征。美国以及其它富国最大的忧患,并非中国将沿着与其相同的道路前进,而是它们本身的经济会在这条道路上停止前进。况且迄今也没多少迹象和理由可以说明这种情况会发生。但如果确实发生这种情况,它们只能怪自己。

  《金融时报》

  没有价格决定权,难敌原材料价格波动

  “制造大国”临危需求变

  2005年中国与世界其它国家的贸易顺差达102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有专家估计,2006年中国贸易顺差仍将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持续多年的贸易增长无疑彰显着一个新的制造大国的兴起,但在中国这个“全球工厂”的背后却隐藏着时刻威胁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危机。

  曾有专家戏言,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兴起,中国几乎已经向全球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送出了一个有史以来最大的红包。

  一方面,发达国家享受着源源不断来自中国的廉价产品,这几乎保证了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经济体近几年连续维持低通胀、高增长的良性经济发展态势。而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更由于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材料的庞大需求而坐收全球原材料价格暴涨的红利。

  但是,作为“全球利益贡献者”的中国制造业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发达国家控制着制造产业设计、开发与销售等高利润阵地,中国只得到了制造产品的加工费。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亦面临着全球原材料市场波动的巨大风险。由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家群体对现代金融市场的不甚了解,使中国企业家在未来的制造业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有国内资深金融人士甚至断言,假若未来全球重要基础原材料市场出现大幅波动,中国制造将会在与国际制造强国的竞争中一败涂地。

  中国期货协会副会长常清认为,“在中国成为世界上主要大宗原材料采购国的今天,中国的企业家却没有这种运用现代金融业控制风险的意识,那么我们的企业必然会成为国际炒家的牺牲品,而中国的企业也只能选择不断压低劳动力成本以在市场竞争中生存。”

  常清强调,正是因为中国金融业的落后,使中国制造业存在着巨大的危机。而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对基础原材料的刚性需求,没有商品价格决定权的中国将面临巨大的危机。被称为中国金融衍生品筹备年的2006年是否能给中国一个转换地位的机会,国人拭目以待。

  《大公报》

  图:

  中国纺织品一向被美国一部分人形容成“不正当竞争的手段”,然而分析认为它给美国人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并没有耸人听闻的“杀伤力”。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