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白芳礼和李春燕的"轰动效应”——(沈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09:52 东方网

  老工人白芳礼,蹬三轮车几十年,将积蓄起来的几十万血汗钱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贵州山区村医李春燕,几乎是赔上全部家当甚至结婚礼物来为村民免费治病。

  白芳礼、李春燕“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他们视金钱为粪土,安贫乐道、助人为乐的作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委实是难能可贵的。然而,感动之余

,我的内心忽然萌生两个问号:白、李能成为社会公德的楷模吗?社会应该鼓励这样的行为吗?

  社会给英雄人物设置的道德起点理当是:他们是凡人,有七情六欲,应具备正常人生活的起码条件。在极左思潮肆虐的年代,英雄人物被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那是虚幻的“精神偶像”。今年“3·5”对雷锋的宣传,将封存四十多年的历史真相公布于众,其中有雷锋穿戴过的手表、上等衣料以及他的恋爱生活等,英雄人物走下了神坛。这乃是对这种“政治宣传”的一种反拨。谈及白、李两位,他们的精神无疑是可嘉的,但他们似乎成了苦行僧,失却了一个人正常的物质需求。向社会奉献爱心,必须建立在主动自觉和能力许可的基础之上,如果习惯于从自身之外的社会担当中寻求意义,过度自我开发爱心,也会导致个体爱心资源的枯竭。奉献爱心,在某种意义上,白芳礼奉献的是来之不易的钱财,李春燕奉献的是不可两度的青春。倘若一旦爱心资源枯竭,再拿什么奉献给社会?社会还会一如既往地认同和赞扬其“先进”吗?

  我并不怀疑白、李的奉献是心甘情愿的自觉行为。但事实上,他们已被社会舆论、政府机构和新闻媒体“请”上了“道德圣像”的位置,他们的行为已赋予了过高的示范意义,以至于他们的举止受无形的政治压力的影响,并为这种影响所左右,直至失去了自我。就拿李春燕来说,她在太穷太穷的山区为太穷太穷的村民治病,起先在道德冲动下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行为,但日长时久,她有过动摇。不是吗?她想过外出打工以改善自我处境。但她的行为已被附着了绚丽的光彩和崇高的意义,以至她泯灭了一个普通村医应该有的“脱贫”的心念。

  面对数以千万计的因贫困而无钱就医的村民和辍学的学子,白芳礼和李春燕所做的是自己力不从心的工作。无论是发自内心的道德动力,抑或社会公众的道德期许,都远不是一个普通村医和普通人力车夫所能承受的。有学者将之称为“道德过劳”的行为。虽说这是一个杜撰的术语,但也颇为形象。我认为,“过劳”的道德行为给英雄带来的是“精神透支”,给社会带来的是“政治鸦片”!1994年,白芳礼老人在他81岁生日那天,又把整整一个冬天蹬三轮车挣来的3000元交给一所学校,校长代表全校300名贫困学生向他致敬,当时白芳礼曾感叹:缺钱的学生这么多,靠我蹬三轮车救不了几个娃娃呀!面对老人的坦言,受捐赠的学子有何感慨?唱赞歌的社会又有何感慨?

  解救贫困,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工程,非个人的“道德过劳”所能济事的。时下要多思虑和亟待启动的是如何依靠政府(专项拨款)、社会(如公益活动)、民间(如慈善机构)的力量来形成合力以毕其功。这已超出我的短文的论旨,打住罢。


作者:沈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