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习贯彻《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笔谈 高扬的绿色发展大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13:26 中国环境报

  ■李金昌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决定》是科学发展观在环境保护方面最重要、最突出、最集中的体现,它是一面高扬的绿色发展大旗。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决定》开章明义,一开始就定位:“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在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对传统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突破。《决定》突出强调,要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文明,才明确要求节约资源、维护生态、保护环境,才能保住人类永续生存和发展。因为,只有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体系和消费体系,构建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内的全面和谐社会,才是绿色文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

  充分认识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环境与生产力密切相关。从根本上来说,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

  环境保护就是以人为本,保护人民健康,保护和发展人力资源,永远为人民造福。《决定》明确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必须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积极推进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为主向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主的战略性转变。而环境保护的具体任务,就是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保护并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这就从正反两方面证明,环境危机制约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则能有效保护和促进生产力与国民经济发展。所以,《决定》要求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和做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意识,抓住制约环境保护的难点问题和影响群众健康的重点问题,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从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来看,《决定》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进入到了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为主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主转变的新阶段。

  完善环保投入机制与推行有利于环保的经济政策

  一般认为,要确保近期我国环境安全,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应保持在1.5~2%之间。《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一方面强调保护环境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将环保投入列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并逐年增加;一方面又要求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这就从机制上解决了长期以来环保投资总量不足的难题,为建立起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提供了保障。

  《决定》明确规定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环保的价格、税收、信贷等政策体系;政府定价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对市场调节的价格也要进行有利于环保的指导和监管;要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国家这些环境经济政策的规定,为环保事业新阶段的大发展开启了绿灯,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科学评价发展与环境保护成果与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研究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就是为了在核算中充分纳入环境因素,克服传统GDP核算的缺陷。《决定》明确指出:“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逐步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绿色GDP的核算,一方面要将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而导致的环境质量降低、环境价值量减小,作为资本损耗来看待,从GDP中扣除;另一方面,也要将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产生的效益而导致的环境质量提高、环境价值量增大,作为资本形成来处理,加入GDP当中。

  现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两个主管部门正在联合组织开展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工作,这对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