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自主创新要做到不媚俗流,因地制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7日14:44 浙江在线

  4月4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全省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他说:“十一五”的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太重要了,它关系到广东产业结构的调整。信息产业是高级化产业,去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9586亿元,比“九五”末翻了两番,“十一五”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自主创新”不是“自我创新”。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自我创新”是什么都自己来做,小而全,都包了;而“自主创新”是“以自己为主”,不排除引进吸收。科技发展的规律证明,创新从

来都是“模仿”加“创造”。(4月5日,南方网)南方网给予这则信息的概括是--创新是“模仿”加“创造”并不排除引进吸收。愚以为,不妨将之视作黄省长的“创新观”或者说“创新程式”,这个程式包括三个要素:模仿、创造和吸引外资。笔者以为,黄华华同志的这个程式虽然是针对广东省的信息产业发展有感而发,但是对于其他行业,其他地区乃至全国都有重要意义。

  其一,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自主创新是当今中国的关键词,也是突破改革困局的现实要求。如何自主创新是一个很难回答的困扰。“模仿”先进国家的产品外形,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吸引外商到中国投资建厂是一种方法;闭门造车,夜郎自大也是一种模式。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成为综合国力全球老四和第三大贸易强国的事实证明了吸引外资和利用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将中国打造为“全球制造中心”和“全球加工厂”的可行性和重要性,这条路证明是正确的。闭门造车,妄自尊大的“放卫星”只能造成“大跃进”的悲剧和“感英超美”的精神自慰,倾全国之力或可制造出原子弹,但无法制造出冰箱、彩电、电视机和汽车,更遑论在信息时代和先进国家一决高下。改革拉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暴露了中国和先进国家的差距。形象地说,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只有漠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是典型的小学生。要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除了开放市场引来资金从模仿开始还能怎么样?这叫筑巢引凤,也叫多赢。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有了在“模仿”基础上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还没有到学成出师的地步。一辆红旗轿车,中国投资亿万花费数十年而无结果,改革开放不到30年,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满街都是而且出口国外即是明证。因而“模仿”也是学习,“外资”更不能放弃。黄省长的“创新模式”基于知己知彼的国际市场分工,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其二,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对于自主创新,政界、商界、学界和舆论界阐发了各种声音,这是好事。但是在舆论上也屡见一些否定引进外资和模仿、贴牌的杂音。突出表现在从对中国“世界工厂”的自豪一下子表现为“给外国人做嫁衣”的愤慨,甚至出现了辱骂龙永图为“卖国贼”的偏激言论。诚然,这些声音体现了希望国人具备西方资助知识产权和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激切心情。但愤慨无益于“创新”却有误导民众走回头路的危险,“模仿”和“吸引外资”的本意是学人之长补己不足,中国打开国门如此,实行市场经济亦如此,加入WTO更是如此。

  罔顾这个事实而全盘否定“模仿”和“引进吸收外资”说白了是害怕竞争不敢融入全球化的闭关锁国。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要搞一百年,不要争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今年“两会”又重申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而黄省长的“创新程式”既是对中央决策的正确解读,又厘清了社会上流传的“创新”杂音,因而据正本清源的作用。

  其三,是科学的发展观。黄省长强调,“自主创新”不是“自我创新”,又说,创新从来都是“模仿”加“创造”。由此可以看出,黄省长的“创新模式”非原地踏步,而是在学习基础上的超越和提高。原地踏步“模仿”也是发展,但那是被动的发展,永远根在别人屁股后面的发展;而超越和提高则是创新基础上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观。历史表明,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自我创新”的“四大发明”,但对中华民族并没有形成革命性的发展动力。倒是西方社会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了自主创新的因素,从而形成了西方文明的后来居上。同理,中国也可以在“模仿”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茧破化蝶,这是本质意义上的科学发展。

  其四,正确的政绩观使然。社会上存在一种不好的苗头,中央某政策甫一出台,就有人纷纷跟进而形成口号震天而无实际行动的尴尬局面,这是浮夸和不负责任的政绩观。在黄华华同志的“创新程式”中,看不到丝毫的不切实际的宏伟蓝图和要达到的数字游戏,反而有逆舆论潮流的意味。不过,这种观点实实在在,和现实合拍,是促进广东经济发展的正确的政绩观。

  一省之长,乃地方大员,能够做到不媚俗流,为广东设计自主创新之路,实在不易。


作者: 张敬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