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影视明星频频光顾管头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8日05:25 今日早报

  影视明星频频光顾管头村

  磐安下山移民不改环保本色

  核心提示

  浙江中部有一片绵延不绝的山地,山城磐安就坐落在群山怀抱中。过去,很多村民散居在山里,或两三户人家一个村,或五六户一个寨,交通不便,生活闭塞,不少村寨至今还没有通电。近年来,磐安开展了“下山移民”工程,大量村民从深山集聚到交通便利的繁华村镇。住处的迁移,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但是,他们并没有丢弃原来的环保传统。磐安,依然是一方净土。

  □本报记者 王晨辉文/摄

  下山

  95岁老太第一次看上电视

  张树英安静地躺在按摩椅上,看着电视,她的孙媳妇张云菊一边给她捶着背,一边给她讲故事。

  “真想不到,到了这把年纪,我还能享这样的福!”谈起现在的生活,张老太一脸笑容。

  坐按摩椅、看电视,对城里的老人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但是,对于95岁的张树英来说,这种生活是几年前的她连想都不敢想的。

  张树英以前住在磐安县尖山镇管头村一个叫马蹄庵的自然村里,全村才3户人家。村民们过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马蹄庵村不通电。

  张树英在马蹄庵过了一辈子,一直在山里辛勤劳作。虽然儿女们纷纷在山外安家落户,她却从来没有走出过深山。

  2002年,管头村实施下山移民“六村并一村”工程。包括马蹄庵在内的周围5个自然村的29户农户在最近3年里全部迁到了行政村管头村。

  一开始,张树英说什么也不愿意搬到山下去住:“我在这儿住了一辈子了,别的地方我都住不习惯,我哪儿也不去,就呆在这里!”

  儿孙们人人劝,天天劝,张树英招架不住,才勉强同意到管头“试住”几天。

  张树英的生活从此改变了。

  在管头村,儿女们早就为她准备好了房间,给她装了电视、电话。张树英一走进自己的房间,就感到一阵晕眩:以前她连电灯都没怎么见过。

  眼前所见让张树英决定“多住几天”。这一住就住下了。

  过去生活在山上,张树英常常一个人,整日不说一句话。现在,张老太的生活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她每天早上8点多起床,和村里的其他老人一起散步聊天。张老太也习惯每天看一会电视,能够熟练地操纵遥控器,看到这个玻璃盒里的跳动的画面,她再也不会惊讶得大呼小叫。

  “老太太,你现在还想回马蹄庵吗?”记者问张树英。

  “我回马蹄庵干嘛,我不回去,就呆在这!”张树英摆摆手,笑着说。

  下山村民住进小区新房

  在尖山镇管头村,记者看到了很多新房子。据村支书张威平介绍,这些房子的主人,基本上都是和张树英一样来自深山的移民。

  磐安县尖山镇党委副书记王光荣对记者说,过去尖山镇有许多人住在偏远山村,交通非常不便,村民大多比较贫困。这些深山里的自然村要通路通电,不仅耗资巨大,而且显得有些浪费,因为有些村只有一两户人家。从地区的发展来看,人口过于分散也会影响经济的增长,于是尖山镇实施了“下山移民”工程,把山里的人们聚集到城镇或交通比较方便的行政村居住。

  王光荣介绍,这几年每年都有很多人从深山里搬出来。尖山镇位于磐安台地,是一个可开发面积有100多平方公里的缓坡丘陵,这个台地共有6个乡镇。去年,尖山镇就安置了包括台地内其他5个乡镇在内的94户361人的下山移民。这些下山移民能够享受与城镇人口同等待遇,在上学、就业等方面和城镇人一样。

  在尖山镇靠近公路的地方,记者看到了一大片新造的房子,王光荣对记者说,这是专门规划的下山移民小区。安居才能乐业,为了让下山移民户能够放心下山,安心居住,尖山镇用成本价甚至更低的价格把地基转让给他们,镇里还为农户提供建房规划图。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农户,镇政府还通过用各种补助的方式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下山移民小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了。

  就业

  像城里人一样上班拿工资

  从偏远山区来到城镇,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会跟着变化,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这样的变化,这些山里的村民能适应吗?

  磐安县尖山镇党委副书记王光荣对记者说,为了让这些下山移民能够适应城镇的生活,镇政府为他们想好了出路。通过技术培训,许多下山移民掌握了一定技术,从山民转型为技术工人。尖山镇是磐安工业园区所在地,有大大小小两三百家企业。镇政府鼓励企业加大对本地农村劳动力的吸收。下山移民在企业里上班,每天工资是35元到45元,年收入比在山里劳作要高多了。还有许多妇女、老人学会了加工头花、手套等手工艺品的手艺,镇里专门培养了一批头花加工经纪人,从义乌拿来材料分发给农户加工,把农民和市场有效地对接在一起。对那些比较有能耐的村民,鼓励他们自己办企业。

  在磐安工业园区的一个工厂里,记者见到了一位正在工作的女工厉小花。她对记者说,过去她只会种地,下了山以后,政府组织了劳动技能培训,安排她进了企业。从在山里种地时的一年挣五六千元,到现在的每个月就能挣1000多元,厉小花的钱包明显鼓了起来。据统计,去年,磐安县尖山镇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5000元。

  一些过去在城里打工的村民也打算回家乡创业。在下山移民小区,记者见到了过去一直在绍兴打工的陈汉堂。在外面打工,不仅辛苦,而且钱也不多。陈汉堂说,现在自己都住到城镇里来了。等房子造好后,他要和弟弟陈汉校一起在工业园区办一个厂。

  记者在小区里还遇到了正在装修房子的张学贸,他过去住的地方到集镇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为了让孩子能够在镇里读书,他的妻子还专门在镇里租了房子,每年光租房子的钱就要2000多元。现在他家在集镇的新房子造好后,孩子上学特别方便。

  移居山下一样搞好环保

  磐安是第一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一直被人们称为浙江的净土,因为这儿山川秀丽,环境优雅,古时候就吸引了陆游等不少名人隐居,留下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千古绝句。现在,走出大山的村民,正与外面的世界融为一体。工业的发展,会不会使磐安像别的地方一样付出环境的代价?

  然而在走访过尖山镇的一些村子后,记者发现,每一个村子都非常干净,街道很整洁,河里的水也很清。 在尖山镇管头村,记者看到一块草地上稀稀拉拉长着一些草。村支书张威平对记者说,这不是普通的草地,而是一个生态湿地污水处理池,这个池分五层,分别铺着活性炭、大小石块、鹅卵石等各种东西,进去的是生活污水,出来可就是可以灌溉的净水了。

  管头村的一位村民对记者说:“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深山里,大家都很自觉地保护环境,谁要是破坏环境,全村人都会跑出来制止和谴责,因为这是我们的家!”村民连年增加,村子里依然保持着原貌。

  在工业园区,记者发现,这里的大部分工厂从事的是塑料软管加工。据说,中国第一根PVC洗衣机软管就出自磐安,现在,全国70%左右的家用电器塑料软管是磐安造的。可在工业园区里,看不见污水,闻不到刺鼻的怪味,园区和山村一样,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磐安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陈峰齐对记者说,工业园区里有200多家企业,但生产过程不产生一点环境污染,这在全国也是不多的。温州鹿城区的一家年产值在一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曾经想进驻工业园区,但磐安县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在考察后发现,企业的生产过程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出于环保考虑,他们拒绝了那家企业。

  发展

  青山绿水乌石村引来大导演

  过去,磐安藏在大山深处,重重山岭阻隔了人们对它的认识。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现在,山清水秀、保持着独特山村风味的磐安已是一片旅游乐土。

  紧挨省级风景名胜区十八涡的尖山镇管头村,是个古老的村落。村里的老房子都是用黑色玄武岩造的,古色古香,冬暖夏凉。村子周围古树参天。这个村也因此被称为“乌石村”。自从管头村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推出后,大受都市白领的青睐。不少城里人看中了这儿的乡土气息和清新的环境,很多农户背靠青山,办起了“乌石农家乐”。不少新入住的下山移民看到了农家乐的大好前景,更坚定了在管头村安家落户的决心。

  管头村村支书张威平对记者说,过去,他们这儿的村民有些排外,对外面的客人不是很热情,一些村民还会为一些小事打架。不过现在,管头村吸纳了山上的移民,搞起了农家乐,城里人来得越来越多,村民们的眼界随之开阔,变得更热情和文明了。去年,《徽娘·宛心》、《永远的铭记》等剧组在十八涡景区拍摄,他们还接待了郑晓宁、马伊俐等明星。今年导演吴子牛还携《大明天下》剧组创作人员到管头村做客,并题写了“我爱乌石村”。一位从杭州来管头村旅游的李先生对记者说:“这儿最吸引我的就是美丽的风景和纯朴的民风,希望这儿永远这么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