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们需要“馒头式”创意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8日08:48 新华网

  舆情走向: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无极》与网民胡戈制作的网络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纷争已有时日。本来,“馒头”的制作方法,对于网络背景下的知识

产权保护提出新的课题;“馒头”的火爆,折射出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消费风格等等,都具有可供评判的相当深度,舆论尽可见仁见智。最新又有一种说法:“馒头能够给我们的创意产业带来启示。”

  关于这一说法,最典型的莫过于一位知名学者在文汇报上刊文所言:“胡戈的《馒头》提示我们,移花接木的手法是开发创意的最常用的手法。我们在现阶段发展创意产业,首要的任务就是将独具匠心的创意向传统产业渗透,以提升传统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附加值,进而提升其竞争力。而移花接木、集成重组是赋予平白的产品以新的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之一。”

  说得不错,创意不是无本之木,新的灵感总是来源于传统智慧的凝聚。但既为原创,总该有一些独特的建设性构思闪烁吧?在我看来,这方面,“馒头”的创意并不包含多少技术含量。它以一种时下流行的被称为“恶搞”的手法,表达无目的的讽刺与调侃,追求博人一笑的效果。运用他人享有版权的影视资料是否侵权姑且先抛开不说,对材料本意的颠覆性运用手法也谈不上什么新鲜,所有的用意都奔着逗乐、好玩的指向,其主体内涵的苍白与肤浅,哪里显现出一点可以示范的创造味道呢?

  创造,当然可以拿来,但这仅仅是相对于材料和形式而言。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的波普等后现代艺术样式,有的艺术家直接用制版印刷的方法把照片移到画布上,甚至无尽无休排列的饮料罐,也成了信手拈来的创作主题和素材。被前人视为大忌的“重复”推向极端,但照样被承认是创造——无他,因为其样式贴切地反映出了后工业时代重复制造每一样东西的特征,宣示出艺术家对于世界和生活的严肃思考。如果立意也是拿来,或者根本谈不上立意,那就只是简单的模仿与重复。“馒头”也许就差在内涵这一口气上,而只是重复运用了他人的材料。

  也许有人要说,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我们进入的是一个娱乐和快速消费的时代,所以恶搞才大行其道。据新华网载文考证,“恶搞文化借助于网络的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形成了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人们抱着娱乐、消遣的心态,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陶醉其中。”如果说在某些时候,无厘头的调侃显示出对故作庄严崇高、言必“理想、责任”的一种逆反倾向,自有其历史合理的一面,那么,时下的有些“恶搞”,在消解其他意义的同时也消解了自身存在的意义。一个“恶”字,很能揭示其特征:只要能让人哈哈一乐,哪怕是咯吱人条件反射,也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但在情绪化的浅层刺激过后,就迅速为人淡忘。

  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但对应深厚复杂的社会现实的,却是文化消费领域内的娱乐至上、恶搞流行。这里面显现的巨大差异,值得有识之士思考。小小一个“馒头”,本是无伤大雅的玩笑。但是,如果连知名学者也“快乐地陶醉其中”,并认为可以作创意产业下一步发展的范本,如果整个社会的审美感官,整天感受到的都是这样的泡沫,我很怀疑,民族创意产业依托的现实基础是否足够坚实;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和人文精神,在这种环境下是否能够健康生长。(联 响)

  来源: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