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他们那里的账最真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8日16:07 四川新闻网

  历史的经验与教训都反复表明,即使有意排斥老百姓的“感觉”,老百姓的“感觉”往往在最后时刻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尽管其形式或后果也许是负面的。

  不久前我参加了一次研讨会。在会上,有一位经济学家提出,社会不公平状况在老百姓那里被过分夸大了。为了说明老百姓如何夸大了社会不公平问题,这位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理由。比如,他认为,西部地区物价水平本来就比东部地区低,农村的物价水平比城市

低,所以,不能只计算你有多少收入,而要考虑到西部地区一块钱的购买力比东部地区强,农民一块钱比城里人一块钱管用。如果考虑到这一因素,东西部地区与城乡差距就要小多了。再比如,他认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差距,其实并不比现在小。此外,他还拿出国际上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说,在国际上其实有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最后,他得出结论:是老百姓的感觉出了问题!言下之意,老百姓不会像经济学家这样进行理性的计算。

  我们当然可以对这位经济学家提出的理由逐一反驳。比如,如果把物价相对水平计算进来,那么,可能至今生活在西部山区过着自给自足生活的农村并不穷,因为他们很少需要买东西;再比如,如果要拿国外研究成果说事,世界银行关于中国问题的报告已经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公平程度恶化最快的国家之一”,这应该比某个外国经济学家的结论更权威。但这些反驳我认为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公平不公平本来就是一个“感觉”问题!也正因为它是“感觉”问题即价值判断问题,连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讨论这个问题时也格外小心翼翼,甚至有意避开,我们这位经济学家为何如此之迷信于“理性的计算”呢?

  最近,认为“老百姓的感觉出了问题”的论调更是甚嚣尘上:老百姓明明感觉看病越来越贵、越来越难,也因此,曾经有报告对医疗改革的制度设计进行反思,但现在那些当初参与过或推动过这项改革的经济学家认为反思是错误的,而一些相关部门也出来“澄清”说,“医疗改革的成果是主要的”;老百姓明明感觉孩子上学越来越不堪重负,有经济学家仍然坚持认为“这些年是教育大发展的最好阶段”;老百姓感觉一辈子辛苦也许仍然买不起属于自己的房子,但经济学家认为“就应该如此,穷人本来就不应该有自己的房子”。当然,更不用说,某个经济学家认为“官员是改革中最大的利益受损者”,以及某位学者认为“弱势群体也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的“理性意见”是如何与老百姓的感觉“南辕北辙”了。

  坦率地说,对于经济学家或学者们的“理性算计”与普通百姓的感觉相距如此之远的事实,我是非常担心的:改革本来事关社会大众的福利,而非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事,所以,本来应该体现民意、集中民智,以期改革的效果更好。但由于“民意”与“民智”被认为“不理性”,这样,就可能隔断民意的表达渠道与民智的参与渠道,而改革当然推进起来就要困难得多。而实际上,历史的经验与教训都反复表明,即使有意排斥老百姓的“感觉”,老百姓的“感觉”往往在最后时刻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尽管其形式或后果也许是负面的。

  其实,老百姓的“感觉”何尝不是一笔账?而且某种程度上是基于真正的生活的账,比经济学家与某些学者们在书斋里仔细地理性地计算的账更实际。由此,我想起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人民是看实际的”,“人民对这个问题感觉敏锐得很。我们上面怎么算账也算不过他们,他们那里的账最真实。”(《邓小平文选》第355页);在中国改革又一个敏感期到来的时候,我希望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与改革设计者们能对邓公当年的这番话思之又思!(卢周来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特约研究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