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短寿建筑”拷问城市改造思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9日00:00 新华网

  武洁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建设部《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宣讲会上,与会专家指出,中国建国以来建造的许多住宅,远远没有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就因为各种原因被拆除,平均使用寿命不足三十年。这种状况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中国每年老旧建筑拆除率占新建建筑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指出,应该提倡对老旧建筑

进行再生设计,避免破坏性建设。(4月7日中国新闻网)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去年年底的一篇报道:国内住宅建筑业一股“比学赶超”的潮流正在众人心里热烈流淌。我国人均收入刚过1千美元,比起人均收入过万美元甚至数万美元的发达国家还相距甚远,但中国普通住宅的标准比发达国家还要高许多。同时,中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一些建筑界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可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浪费国。

  以往但凡听到有关国内建设领域的宣传,无不称中国为当今全球最为生机勃勃、日新月异之地,遍布城乡的建设工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建设规模,整个中国就好比一块令人无比兴奋的大工地。殊不知,如此粗放式发展仅几年工夫,中国还没跃居全球第一建筑大国,倒提前进入了“全球建筑浪费大国”的行列。

  不求建筑的实用、美观以及与环境的协调性,一味贪大求洋、追新求奇,正是时下弥漫于国内建筑领域的一股风潮。君不见各地所谓的“标志性”建筑群起,一座中等城市却已规划数个CBD专区,城市高度纪录更处在不断刷新之中,而这些打着各种名义的“标志性”建筑却常常沦落为一次性建筑,因为当初规划设计的缺位,这些建筑在一次性使用后的日常运营费用太高却收益低下,数以亿计的资金成了空有其表的架子,造成巨大浪费。

  与国内对待城区仅仅二三十年的建筑“拆”字当头的做法相比,伦敦申办2012年奥运会的场馆建设可以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伦敦的奥运场馆规划并不是以一场奥运会为其终极目标,而是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让所有设施都能为当地居民所用为宗旨,以提高当地居民福祉、让居民满意更是场馆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对于奥运期间需要而过期无用的大型场馆,伦敦方面的解决方案是建一个可满足当地需求的永久性场馆,奥运时期则增添临时看台,仅需低成本扩展即可满足奥运需求。此外,在欧洲的城镇,对于当地民居和老建筑,“拆”这一字眼的使用总是慎之又慎,尽量修缮是他们对待老建筑的思维方式,如果用了咱们的“拆”字当头,怕是不少欧洲古城的风貌早已被现代化的玻璃金属大楼所替代。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理念至少有着值得国内的建筑规划和设计者们多多借鉴之处。

  城市建设当然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但绝不应是以贵以奇为美,脱离了实用性以及与环境的协调性,大资金打造的恐怕是大破坏而非大建设,一些国内著名风景区的别墅群、甚至临景而建的高楼大厦正起到了破坏而非建设之效,而规划失败无人担责,拆之了事的做法已不仅仅是建筑浪费的问题,更是对纳税人的失职。

  “国内建筑短寿化”、“全球最大建筑浪费国”正向长久以来沾沾自喜、甚至被各地政府奉为纳税大户的建筑行业以及相关的规划部门敲响了警钟:脱离了责任制、缺乏监督和约束、“承”上却不“启”下的规划模式一日不变,喜新厌旧、贪大求洋的“浪费型”建设之风就将一日难除。

  令人欣慰的是,近日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宣布本次世博会将不建标志性建筑,但愿这一理性的选择能够促成各地相关部门理念的转变,让“全球最大建筑浪费国”的帽子得以早日摘除,而让人性、实用、民本的建筑风潮早日回归。对已经建成的建筑我们不妨怀有一些善待之心,让“修缮”更多地替代“拆迁”成为城市老城改造和建设的新思维。

  相关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