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有关冯志远的感动珍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9日00:35 新文化报

  本报记者兵分两路,从冯志远从教几十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银川市),到冯志远的家乡双阳,追寻他生活、工作的足迹

  领导 同事 乡亲眼中的冯志远

  ■人物:妹妹、学生

  ■一个电话 一张照片 一笔汇款

  “妹妹,暑假你快来接我吧,晚了恐怕看不见我了……”2000年4月,冯宝珍突然接到冯志远的电话。当时,多年的眼病已经让冯老师看不见孩子们的笑脸了。

  接到电话后,冯宝珍立即从长春前往哥哥所在的大西北。推开哥哥房门的那一刻,冯宝珍愣住了:被子的棉花已经露出来,菜汤洒了一地……这就是哥哥在信里称“条件很好”的宿舍吗?2000年6月4日,在到宁夏支教整整42年、退休近10年后,冯老师被妹妹接回了足足阔别47年的长春。

  淳朴的大西北孩子不会说什么,他们只说:“冯老师,我们照张相吧。”学生们不会忘记他。2005年12月11日,冯志远意外地收到远在上海的学生邮来的一万元钱。原来,2005年11月在上海市南中学百年校庆上,冯志远当年的几个学生认出了他的老伴,得知老师现在的情况后,就寄来钱给老师看病,他们是远在上海的学生何寅、史蜀君、刘汉良、董梅蓉。

  有关冯志远的感动珍藏

  ■人物: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张义康

  ■一种评价 一个愿望 一句嘱咐

  经过精心准备,冯志远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于3月15日在中宁县举行,报告团成员中有冯老师的学生、学校领导、同事和报道过他先进事迹的记者。3月22日,本报记者参加了在银川举行的第二次冯志远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

  “我们相信他会感动每个人,感动全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张义康评价说,在冯志远的从教生涯中,始终充满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工作的无比挚爱,他以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学铸造了新时期教师的光辉形象。“希望他能早日康复。”张义康特意嘱咐记者将这句话带给冯志远老师。

  有关冯志远的感动珍藏

  ■人物:原关帝中学(中宁三中)副校长吴毅、中宁三中党支部书记王文华

  ■一次次“官司” 一次次“错过”

  “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不要说在农村,在大城市里也很吃香。”和冯老师共事多年的原关帝中学(中宁三中)副校长吴毅说。

  吴毅说,其实冯老师不是天才,他的学问更多的来自于认真、勤奋。他床边总是整齐地撂着一排书,他需要哪本就自己摸出来,然后再按次序放回去。“冯志远在学校很有威信,有时老师们为了业务问题争论不休时,也会把‘官司’打到他这儿,每次冯老师讲完见解,争论就平息了。”

  其实在大西北的42年中,冯志远不是没有返乡的机会,但每次都是他故意错过。记者从冯老师的同事、现任中宁三中党支部书记王文华处了解到,1958年,和冯志远老师一同来的上海支边人员共有500多人,冯志远曾不止一次地写调离报告,但常常一遍遍地写,一次次撕,最终没一份报告被正式递交上去。“他教书育人,支教边疆一生无怨无悔,他是那一代志在四方的热血男儿的骄傲。”

  有关冯志远的感动珍藏

  ■人物:学生赵成

  ■一手水泡 一盘肉菜

  上个世纪90年代,农村的物质条件并不好,一年难得吃上一次肉,发育中的赵成(冯老师的学生)总是感到饿。一天放学后,赵成来到冯老师的宿舍,一进门就看到桌子上冒着热气的肉菜,“快吃,瞅啥啊。”赵成一抬头,正好看到冯志远满手的水泡。一想到老师摸索着去买肉,又把菜炒熟,赵成心里酸酸的……“老师,你也赶快吃。”赵成说。“这是给你做的,你正长身体,我吃了也没啥用……”冯老师说。

  每年寒暑假同学们都抢着接冯老师去自己家,可冯老师到赵成家的次数最多,因为他总是最早一个去接老师。黄昏里,赵成搀扶着老师踏着崎岖不平的乡村小路,这情景让赵成无法忘怀。

  有关冯志远的感动珍藏

  ■人物:母校的老会计

  ■一个线索中断 一个关键人物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对于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新安镇来说,从这里走出的冯志远是乡亲们的骄傲。

  两排低矮的平房,不大的土操场,并不很高的砖砌围墙……这就是半个世纪前,长春市双阳区新安镇中心小学——那时学校还叫双阳县第七区完全小学。日前,记者来到这里,去了解冯志远童年学习、生活过的地方。

  一程颠簸后,我们来到新安镇中心小学,离冯志远离开母校已整整64年了。听说记者是为冯志远的事迹来采访的,学校校长和老师都十分热情。“学校也是几个月前知道原来感动吉林人物中的冯志远,曾是这里的学生,太不容易了!他是我们学校教师的榜样!”据曾在学校工作多年的老会计曹建军介绍,新安镇中心小学在1948年前一直叫双阳县第七区完全小学,之后改名为新安镇中心小学,2001年~2003年,校舍进行重新建设,老师也比较年轻,所以相对来说,他对学校的历史还是比较了解的。由于学校1948年更名为新安镇中心小学,冯志远就读时间为1937年~1943年,所以他的学生资料没能保存住,这让我们追寻冯志远孩童时的线索一度中断。

  就在我们运筹下一步采访如何进行时,老会计曹建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键人物——新安镇老教师、如今已81岁的邢国玺。

  有关冯志远的感动珍藏

  ■人物:老学生 老朋友

  ■一位“小”老师 一个腼腆的男孩子

  就在我们被曹会计引领着迈进邢家大院门的一瞬间,一句“冯志远还给我上过课”,立刻吸引了记者。

  说这话的老大爷叫赵志芳,今年74岁,1953年~1957年在新安镇中心小学就读,提起冯志远给他们上的那堂语文课,赵志芳大爷眼睛亮了,“当年冯老师给我们讲的是前苏联周六义务劳动,列宁抬木头!那年我上四年级,说是上四年级,但那时都十八九岁了。给我们上语文课的刘育民校长是冯志远的姐夫,由于当天他去参加教育工作会,所以就让回家探亲的冯志远给我们代一堂语文课。起初,同学们看着这个年龄和我们差不多的老师,都没太在意,但冯老师上的课真是好!”那堂课,也是冯志远在双阳——自己家乡给村里娃娃们上的惟一一堂课。

  如今,双阳新安镇与冯志远接触最多的人应该是邢国玺老人了。当得知我们要前往他家时,81岁的邢国玺老人早早就等在院门口。

  “闺女,快炕上坐吧!”在这个昏暗而安静的农家小屋里,我们听邢国玺老人(一位农村老教师)娓娓道来有关冯志远的记忆片段……

  “那时候,我和冯志远的姐姐冯平是同事,我们都在一所学校里任教,当时冯家住在双阳新安堡,冯志远的父亲是个老银匠,我们作为冯平的同事、好朋友,经常在她父亲的银匠铺聚会,冯志远那时又高又瘦,很腼腆的一个男孩子,每次见到我们都很有礼貌,他那时正在上中学,学习成绩很好……”

  有关冯志远的感动珍藏

  ■人物:师哥周毓方

  ■一次隔了半个世纪的握手

  1949年,冯志远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今年81岁的周毓方是东北师大《学报》杂志的退休主编,他是冯志远在东北师范大学就读时的师哥。“当时我们那届学生共有220多人,我在一班,冯志远在三班,他的年龄比我们小四五岁,所以我们叫他‘小老疙瘩’,别看他小,他非常聪明,学习努力,老师也特别宠爱我们这个聪明的小师弟……那时在宿舍里,‘小老疙瘩’最爱背诵高尔基的《海燕》,绘声绘色,最后整得我们都和他一起陶醉了……他的俄语成绩特别好,我们都得七八十分,他却能得98分!冯志远上大学时眼睛就不太好,当时医生就告诉他看书不要太多,可他改不了这个爱好。到了1953年毕业分配,我只知道‘小老疙瘩’在那年7月被分配到上海,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啊!”周毓方用“文雅、温和、礼貌、诚挚”,概括了对这个小师弟的印象。

  去年年末,在本报推出2005感动吉林候选人物期间,周毓方得知冯志远的事迹后,一番辗转终于来到了冯志远的病床前,师兄弟紧紧地握着手,“五十多年啊,这次握手隔了半个多世纪……”本报记者 刘丹 孙淼

  冯志远和学生在银川宁夏大学校门前合影

  本版图片 实习记者 魏来 (翻拍)

  冯志远的大学毕业证书,上面写着的“为人民服务”仍清晰可见(新闻编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