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青年作家》第四冲击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9日04:12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不能忘却的惊雷

  30年前,周恩来溘然长逝,亿万人侍立于寒风中失声痛哭,“恨不以身代,凄然为国伤”。30年沧海桑田,怀念的烛火,经风不灭。我们可以说,是诗歌,是那些来自大地的纯朴之诗,和铺天盖地的白花一道,将广场的夜空照亮。《青年作家》站在关注现实、还原真实历史的角度,2006年第四期连续推出“四五”“文化鳄霸”等专题,细心的读者可见其

中的内在关联……

  30年前,周恩来溘然长逝,亿万人侍立于寒风中失声痛哭,“恨不以身代,凄然为国伤”。30年沧海桑田,怀念的烛火,经风不灭。我们可以说,是诗歌,是那些来自大地的纯朴之诗,和铺天盖地的白花一道,将广场的夜空照亮。这一照亮有双重含义:一方面,传统诗歌在经历了50年代“古体诗不宜在青年中提倡”的群体性沉默之后,终于在“四五运动”中找到了重新崛起的正义理由;另一方面,“四五运动”成为了当代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它既是极左话语恶性发展的终结,又开启了新时期的文化篇章,更体现了话语权的下野。

  “四五运动”短短几天时间内,天安门诗抄便如运行的地火喷涌而出,足以说明传统文化形式的根深蒂固,又因其激烈的道德指向,在延续了部分传统遗风和应时“战斗诗”的情绪之后,同样体现出了锋利的强力话语特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五四”以来的中国诗歌和文学,始终就没有找到一条符合汉语语境的发展道路。

  从众口一词的话语模式,到“四五运动”中出现的多声部合唱,我们不难发现,当高高在上的话语权实现了向民众的部分开放或回归时,这个过程并不是截然而止的,它会出现反复与粘滞,但话语权的旧格局正在被颠覆,新格局正在形成。

  《青年作家》站在关注现实、还原真实历史的角度,本期连续推出“文革”“四五”“文化鳄霸”等专题,细心的读者可见其中的关联和转变。我们不能忘记“四五”,甚至仍需隆重纪念,因为它不仅是“文革”的惊叹号和句号,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警示符号。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大量掌控着文化权力麦克风的“文化鳄霸”,却经常逆潮流而动,表现出自身残留的“文革”遗风。他们高喊着宽容与自由,不过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宽容罢了,而一当遭到批评,立即恼羞成怒,总是希望通过自己染指的权力对异己之声来个“以正视听”。这些行为,不但是话语霸权的作风,更是封建专制的遗脉,完全有悖于崇尚自由与民主的时代大势。所以,《青年作家》在“四五运动”发生30周年的今天,如果不隆重纪念,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失职。

  有多少人仍然生活在“文革”的话语习惯当中而不自知?“四五”在民族记忆中的地位,究竟有没有被放在应有的高度上?这都是我们推出这个专题需要考虑和回答的问题。话语权在任何时代都是强者的专利,但它更应该属于历史的真实书写者。在专制时代,它被权柄者玩弄于股掌,在民主时代它必须顺应自由、公正和公平。这个过程也许是漫长的。然而,每当话语权争夺白热化之时,人们就该明白,正义的彰显,靠的不是嗓门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