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看着凋零的余华,有种想哭的感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9日11:15 生活报

  本报首席评论员 李晓满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这就是我读到的余华的第一个句子。那年我二十一岁,在一个日光慵懒的下午,百无聊赖地去图书馆打发时光。那个胖胖的管理员问我看什么书,我随手朝她身后一指,她白了我一眼,扔过来一本《收获》。在那之前,我并不知道《收获》是一本文学杂志,在那之前,我也不知道“当代文学

”作家中,有谁值得佩服。

  在那本过了期的《收获》上,刊登着余华不朽的小说———《活着》。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余华艺术的最高峰,它比后来的《许三观卖血记》好一些,比从前的《在细雨中呼喊》好一倍,比现在的《兄弟》好无数倍。

  在哭了无数回之后,我在图书馆下班之前看完了《活着》。直到现在,我仍然只读过它一遍,那已经够了,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仍然能完整地复述出《活着》的故事。伟大的小说让人有两种阅读方式,一种是让你读无数遍,一种是让你只读一遍。这是我看《呼啸山庄》前言时读到的一句评论,这话用在《活着》上,也很合适。

  那以后,我买来了余华所有的作品,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我胆小如鼠》,也看了余华不写小说时在《收获》上连载的随笔和音乐评论。余华的才华真是令人艳羡,在我眼里,他虽然算不上这个世界上的伟大作家,但在华语作家圈中,却有着无以伦比的优势。我很喜欢洪峰、钟道新、都梁,很佩服王跃文,但仍然认为余华的文学成就更高,他太有才华了。

  但是,《兄弟》是一部令人失望,令人乏味的作品。我不太在意分为上下两部这种故意的炒作,但从小说本身的角度来看,它证明余华已经过了艺术的巅峰。像一切凭感觉写作的作家一样,余华终于也有找不到感觉的时候。他在知识层面的缺陷,不但妨碍了他对这个世界真实的认识,也让他在才华消退的时候,无法将作品的水平维持在一个起码的高度。在这一点上,余华和王朔有着相似的一面。

  余华是一个很有感觉的讲故事的高手,也是能把语言、情节和想像完美结合的天才作家。然而现在,他在沉寂了八年之后推出的小说,却让我有了种想哭的感觉。看着日渐凋零的余华,我写下了这篇算不上评论的评论。为的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凭吊一下余华那慢慢随风而去的盖世文才。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