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把剪一张纸沿续千年美丽传说 走近潮阳剪纸人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9日13:50 大华网

  “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这两句诗应该是潮阳民间剪纸最真实和生动的写照。潮阳民间剪纸被誉为潮阳“三瑰宝”之一,与英歌舞、笛套音乐齐名。去年底,剪纸与潮剧、英歌舞、笛套音乐一起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这一传承了一千多年的民间艺术渐渐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中,也引起了我们对潮汕民间文化保护的关注。

  酬神供品饰纸“大钱”四五米长

  时年八节,婚丧寿宴、敬祖酬神等潮阳民俗活动中一直有“赛会”、“赛桌”的传统习俗,也是各种民间艺术争奇斗艳的大比赛。“赛会”的花灯,“赛桌”的“五牲”、品大多要以剪纸作装饰衬托,如鱼花、鸡花、鸭花、猪头花等,甚至供桌上陈放的筷子有“筷子花”。供品上贴的剪纸,潮阳民俗称之为“大钱”,最大的剪纸花可达四五米,最小的只有大约2厘米,可谓百花汇萃,令人眼花缭乱。谁家供品上贴的剪纸最出彩、最标新,谁家里的女人便是最心灵手巧、最贤惠。在潮阳传统婚礼习俗中,女孩出嫁时还要在其嫁妆上饰以剪纸吉祥花,而这些亮相的剪纸往往是考察新娘“家风”、“才艺”的重要标志。

  潮剧历史悠久,在潮阳众多的戏曲题材的剪纸中,体现了很多传统剧目,如“薛丁山与樊梨花”、“荔镜记”、“桃花过渡”、“陈三五娘”等。很多潮阳的妇女都从戏曲故事中获得创作的灵感,从生活现象中提炼概括,将传统流传下来的摹本推陈出新。如剪纸《槐荫记》便取材于“天仙配”的故事,描绘董永与七仙女在槐荫树下结连理,槐荫树为媒的情节。

  民间艺人陈氏手艺五代相传

  一把剪刀和一张纸,如此简单的两样东西放到潮阳民间剪纸艺人手里就能描绘出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面。陈彦淑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她也是潮阳民间剪纸世家的第四代传人。陈彦淑和姐姐自小跟母亲———潮阳民间剪纸代表人物之一的李婵仙那里学到了剪纸的技法,并屡获省、市、区大奖。在陈彦淑姐妹们的影响下,她们的儿女也大多掌握了这门技艺,连陈彦淑9岁的儿子也学母亲拿起了剪刀。小家伙喜欢剪的花样和外祖母、母亲可大不一样,他最喜欢剪的是神气活现的机器人。

  在陈彦淑的家中,一面白墙上挂着两幅装裱精美的画卷,细看之下,画卷上的图画就是剪纸。她从屋里搬来一大叠她的剪纸作品,每一幅都是栩栩如生,让人大叹巧夺天工。然而仔细看了又看,却发现画面上大致都是“龙凤呈祥”、“梅兰菊竹”、“福”、“鹿(禄)”、“铜钱”等等一些我们平时司空见惯的传统字样图案。陈彦淑用自己的巧手将这些传统而又平常的东西组成起来加以创新。如她的获奖作品《执政警言》就是由这些传统图案构成,但每一样都深含寓意。陈彦淑向记者解释了其中的深意,“梅兰菊竹”品质高尚,意味着为官者必须要有梅兰菊竹的品质,有了这种品质自然就能“福禄”绵长,图案的最下面是一个“铜钱”,意思就是说,为官者应该把金钱视为最底层的东西。正是善于将传统与现代进行有机结合,陈彦淑的两幅作品《五牲花》、《潮剧人物———八仙》在广东省第三届民间工艺精品展上分获一等奖和三等奖,还曾获得全国中华书画剪纸展银奖。

  陈彦淑说,最近她正在构思一幅宣传计划生育的作品。她最近还打算在市区开办一个剪纸培训班,让更多喜欢剪纸艺术的人都能学习这门潮汕的民间艺术。

  潮阳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

  关于潮阳民间剪纸的起源时间,相关文献未能找到确切记载。但从剪纸作品的题材内容和刀法上研究,潮阳民间剪纸的产生与发育,可能在东晋“永嘉之乱”时,由迁入潮汕的中原移民带来并加以发展。潮阳文化馆在上世纪80年代挖掘整理民间剪纸工作中,收集到的500多件作品,其中一件用棕色丝纸剪成的作品《蝙蝠》,据考证为清朝雍正年间之物,是潮阳民间剪纸目前尚能见到的最早作品。本报记者郑梦婕、苏硕元摄影报道

  新闻链接

  改革开放以后,潮阳党政对保护这一民间艺术高度重视,投入资金对潮阳民间剪纸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和研究。自1989年以来,当地有数百件剪纸作品入选各类艺术书籍;1996年,60多件潮阳剪纸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收藏。1997年潮阳被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之乡”。在此基础上,当地的艺人还对剪纸作品的题材和展现形式加以创新,于2003年出版了《潮阳民间剪纸挂历》。同时,潮阳区文化馆开设了“少儿剪纸兴趣班”,以培养造就新时代的剪纸接班人。2004年12月11日,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莅临潮阳区文化馆调研,在观看了22位剪纸艺人的表演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与一家三代剪纸老艺人李婵仙合影留念。最近,潮阳区委宣传部还将投入10万元,重新整理、编辑出版《潮阳民间剪纸艺术》一书。潮阳民间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又重新焕发出无限生机。

  (责任编辑:蔡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