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网言左右国策”论又是一场话语权争夺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09:00 四川在线

  在民主政治与法制社会缓慢推进的中国,近两年反思改革浪潮的实质就是对解决堆积如山的社会问题的话语权争夺,尤其是在传统媒体言路不通的国情面前,发生在互联网的网言网语就成了话语权争夺的主战场。日前一枚《不能让网上言论左右国家政策!》的重磅炸弹,再一次把话语权的争夺战推向了高潮。

  众所周知,二十八年的改革开放之路,是由某伟人的个人魅力而进行的“内部人改

革”开始的,那时的社会是一个没有阶层分化和利益博弈时代,因而也不可能产生对改革开放说三道四和评头论足的话语权争夺。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锁定的第一目标是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奔向市场经济社会,因而,经济精英们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流。殊不知,由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小心翼翼改革,最终被经济精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话语权引向了风狂的GDP崇拜之路,以至于在意想不到的阶层分化和利益博弈的社会变化变量面前措手不及,以贫富差距拉大显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无数社会矛盾接踵而至。时至今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话语权也难以扭转无数的社会矛盾。

  从2003年开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话语权成了信息时代快速进步的社会各界网民质疑的对象,同时网言网语针对经济精英发动或明或暗的第一波话语权争夺战也就悄然开始了。从此,以“网言”为标志的争夺话语权的“战争”正式登上了网络民主政治舞台。到2004年,因国企改革而引发的“郎咸平风波”,首次把话语权争夺战推向了“网言”论战高潮,而且直到今日都余波未散回味无穷。这一波争夺话语权的浪潮,其矛头几乎完全指向“经济精英左右国策”,虽然理性分析经济精英并未完全左右国策,并有“替罪羊”的冤屈成分,但“经济精英左右国策”论的确成了话语权争夺的剑指借口,进而使全社会进入到了要求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强烈愿望之中,再加上越拉越大的贫富差距、前腐后继的官场腐败、不堪重压的“三座大山”(教育、医疗、住房)、积重难返的假冒伪劣、日益恶化的社会治安、严重污染的自然环境、四面楚歌的生态危机、难以保证的社会保障、严重弱化的社会公平等等等等社会矛盾,从而因发了长时间的反思改革民间运动。在这场长时间反思改革的话语权争夺战中,2005年又出现了“稳定压倒一切”和“不争论”的话语权争夺战。直到今年“两会”国家高层作出“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可动摇,要让所有人都分享改革的成果!”的国家宣示后,有关的话语权争夺战才稍微有了缓和的迹象。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日前一枚《不能让网上言论左右国家政策!》的重磅炸弹,再一次把话语权的争夺战推向了高潮。

  只有人人平等的话语权,才有天下太平的和谐社会。表面看来“网言”的较量只是一种观点之争,其实,在民主政治渠道狭小的国情面前,“网言”的观点之争其实质就是为实现民主政治的话语权之争,尽管这种话语权的争夺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左右国家政策,但话语权的力量却是不容忽视的人人平等的社会公平要素。通过近两年反思改革的话语权争夺,颠倒顺序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话语权并不能够实现社会公平,并不能够更好地解决众多的社会矛盾,只有实现“公平优先共创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才是最佳的中国发展模式,也才能实现“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可动摇,要让所有人都分享改革的成果!”的国家宣示目的; 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稳定压倒一切”论、原则不分的“不争论”论和方向不明的“改革不可动摇”论,其实质就是不愿意让人人拥有平等的话语权,仍然试图把话语权控制在少数精英人物手中,换言之,就是不愿意实现民主政治;今日发生的“网言左右国策”论,不但抹黑“网言”在特殊国情下的民意力量,也是试图再次剥夺网民这个新兴民意群体争取话语权的权利,更是暴露出了反对“全民参与改革”的反思改革新共识,妄想再次回到“内部人改革”的落后时代。从争夺话语权的这一系列“网言”论战来看,中国的改革的确异常艰难和任重道远。就连各种传统媒体近年来也加入到了争夺话语权的大战之中,传统媒体频频引用网民的“网言”和“网文”的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明。

  反思改革的实践经验告诉人们,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只有人人拥有平等话语权的全民参与的继续深化改革,才是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因此,有些事不要当回事就不会成为事,有些事只要当回事就一定会成为事。对于有关“网言左右国策”论的话语权争夺,由于是涉及到国家未来命运和全体公民利益的大事,“即便”不是一回事也都变成了一回事,而且还是一回大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