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解决汽车业产能问题 结构调整最终还要靠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15:01 中国新闻网

  3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汽车产业赫然名列其中。在国家发改委即将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结构调整同样被列入汽车行业“十一五”期间的重大任务。很明显,在经过了近几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如何应对汽车行业产能过剩、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政府主管部门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谈及结构调整,人们最直接的反映或许是最近媒体热议的产能过剩,有关数据也早已耳熟能详:2005年,全行业产能800万辆,过剩200万辆,仍有在建能力220万辆;未来5年还有800万辆新上能力在酝酿和筹划之中。产能过剩的结果,自然是全行业利润率下滑,据统计,2005年中国汽车整车利润同比下降38.4%,销售利润率急剧下降到4%,已低于整个制造业4.46%的平均利润率水平。

  其实,汽车行业的结构不合理并不仅仅局限于产能过剩一个方面。从技术来源来看,中国中低端商用车、低端乘用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例较高,而在高端商用车和中高端乘用车市场,近80%的产品或核心技术来自外方合作伙伴。对跨国公司产品、技术的长期依赖,直接影响到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汽车产品结构也很不合理。在商用车领域,运输效率低、燃油经济性差、安全性能不高的中卡、中重卡市场比重过高,运输户普遍超载,不仅损坏了道路基础设施,还成为重大恶性交通事故的主要元凶。又如,在轿车领域,符合节能、安全、环保要求的新一代小排量汽车,始终无法成为市场主流;而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新替代能源汽车的研发上,中国汽车企业也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

  解决汽车产能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问题,最终还需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关键性作用。毕竟,在汽车这一完全竞争行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效率最高,代价也最小。但问题是,在一些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速、增加税收、解决就业等意愿的主导下,产能过剩、利润下滑等市场信号却总是发生扭曲,其结果是投资热度虚高不下,该退出的企业垂而不死,一些新上项目“亲外资、重整车”,而买“壳”进入的企业又有不少意在“圈地”。可见,解决上述问题,离不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控和指导。当然,政府的调控和指导,并不意味着要重新启用行政审批等计划经济时期的手段,而是要让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历史经验证明,恰恰是行政审批、政府过多干预,才导致了中国汽车行业长期处于“散、乱、差”状态。以至在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的今天,全国还有90多家企业年产量不足1万辆。

  还原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能做的有很多。比如,用更具市场导向的技术性壁垒提高产业的准入门槛,引导企业重组;用WTO准则框架下允许的税收等优惠,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等。日前,为加快产能结构调整,国家发改委已经撤消了141家企业的WMI代码(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今后,还将出台严把新上项目和异地建厂关、逐步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健全行业信息发布制度等措施,抑制行业外资本以及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4月1日实施的新版汽车消费税,也是着眼汽车产品结构调整的长远举措。(人民日报王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