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吃不饱半数虚脱(图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02:37 重庆晚报 | ||
社区医院病房的空床现象十分明显 核心提示 大医院患者通吃,病人拥挤不堪,价格居高不下。价格相对较低的社区医院门可罗雀,只能捡些残羹剩饭(详见本报4月6日6版)。 市卫生局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46个。“大病进医院,小病到医院”被视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灵丹妙药,实际运作效果怎样?连日来,本报调查采访发现,旨在分流大医院病人的社区医院,举步维艰,半数亏损。 现状①·门可罗雀半天只有一个病人 最近几天,渝中区石油路社区卫生服务站、抗建堂社区卫生服务站、大渡口区新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冷冷清清,有的医生没事干只得长时间看报纸。 4月7日上午11时,渝中区石油路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医生郑亚东独自守着空荡荡的三间房子。一上午,仅有一个叫庞远禄的老人来输了两瓶氧氟沙星,收费30元。 郑透露,社区卫生服务站相当优惠,最便宜的药只要两角钱,所有床位全免费,不产生成本的检查也不收费,“但仍有病人对卫生服务站不满意,嫌我们的设备差了,看病不放心。每天最多有几个人来咨询和测血压,这些都是免费的。” “我们常亏损”,郑称,每月的收入只够支付房租、水电费、电话费,连医生护士的工资都糊不走。他说,当天上午,回访当地居民的慢性病情况,已打了118个电话,“样样得开销,亏损部分只好由医院或科室补贴了。” 石油路社区卫生服务站地理位置相当不错,紧靠公路主干道。位于偏僻地段的金银湾社区卫生服务站情况更糟:4月1日至4月10日,总共接治了25个病人,其中好几天都“打白板”。 长航医院内二科主任、金银湾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廖庆斌透露,到服务站来看病的多是老人、民工或困难户,有时为了一两角钱的药价都要讨价还价半天,嫌服务站的药比有些药城还贵。有的患者一进门就一脸怀疑,你们治得好不?20%的居民看完病后都跑去附近的药店抓药,迫于无奈的社区医生有时只好把成品药拿来分零卖,以适应病人的承受能力。 按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开展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本卫生服务,社区卫生医护人员都进行不同程度的上门服务,并在社区对患者建立相关的档案,开展与病人面对面、心贴心的医疗服务。但据观察,病人到社区医院更多的是选择免费的测血压、咨询,要不就就买点便宜药。 现状②·入不敷出社区医院半数亏损 市卫生局此前曾对全市社区医院有个粗略统计,差不多有一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处于亏损局面,用一位参与调查人士的话说,部分社区医院几乎就是在“帮房东打工”。 廖庆斌的账算得更细:每月房租600元;水电气费、电话费、清洁费等必需的开支,每月400元;给上级医院“管理费”每月1800元;请人晚上看管每月100元;不包括轮流在服务站上班的6个医生、11个护士的工资和药品成本、器材损耗,服务站每月固定成本就是3000元左右。以每个月派一个医生一个护士计算,医生护士每月工资至少要支出2000余元,这部分支出通常由上级医院科室补贴。而该站业务收入最好的时候每月也只有7000元,有大半年业务收入都在3000元左右,这其中60%以上属于药品收入。换句话说,服务站至少有半年都是倒贴钱在经营。 他说,目前药品差价和诊疗费是社区医院唯一的创收渠道。“我们的药是统一采购,价格总比药店要高一些。有时候病人拿着我们开出的药方到其他地方抓药,我们基本上是义务劳动。”为节约成本,该站工作时间是从早上8时至晚上6时,“夜间不营业,否则要增加人手,亏得更多。” 原因①·经费不够社区医院设备匮乏 廖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在硬件上存在先天不足:站里的医疗器材只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氧气筒,卫生局赞助了一台血糖仪,科室自费买了冰箱。现在连建立社区健康档案必需的电脑也没有,更甭说心电图机等实用器械。一次,有个八旬老人因心衰送来社区医院,由于没有心电图机,医生只能进行吸氧等简单处理,所幸没有发生意外。 据记者走访发现,主城区多数社区医院硬件均不完善,渝中区抗建堂社区卫生服务站连冰箱都没有,值班医生一直埋怨某些特殊药品无法冷藏储存。而抗建堂社区卫生服务站、金银湾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还是全市的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他档次更低的可想而知。一位社区医生开玩笑说,搞了几年社区医疗工作,没见上面拨过一分钱,那怕每年添置个听诊器也好呀! 市卫生局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市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去年人均投入仅仅0.45元。主城区约4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未纳入医保定点单位。 原因②·人才缺少病人不信任社区医生 记者还发现,市民对社区医院的医生素质和医疗技术明显不信任。某社区一王姓居民称,现在的社区医院其实是“换汤不换药”,人还是原来企业医院或街道医院的人,换了块牌子而已。他平时不去社区医院主要是“对他们的技术不放心。” 还有居民说,大医院都有Y医生,何况社区医院?万一出了事还得上大医院,不如直接去大医院来得稳当。 李丽女士称,现在交通方便,大医院又多,到大医院看病总觉得心里踏实,靠得住。不要说是大病,小病也得去大医院,有病可耽误不得。 据了解,有些社区医院聘请的是退休的医生或刚从卫校毕业的护士,有些社区医院把刚大学毕业分来的年轻医生派到社区去锻炼。市卫生局统计显示,全市半数社区医生没经过专门的岗位培训。用一位医院内部人士的话说,医院要生存,当然会把优秀的医生留在医院吸引病人,专家最多偶尔到社区去象征性转转。 廖庆斌坦言,社区医院病人少、医生收入低,技术无法提高,每年都有人以考研或跳槽等方式离开。郑亚东认为,只有加大投入,改善设备,提升医疗技术含量,才会赢得居民认可,“如果社区医生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健康守门人?” 相关新闻·个体诊所赚钱惯用伎俩曝光 同样是针对社区居民,同样是袖珍型医院,个体诊所却过的很滋润。昨日,一准备金盆洗手的私人诊所医生,透露了个别黑诊所的赚钱内幕。 首先,新入门的医生要向老医生学习“接诊技巧”。重点就是如何把小病说成大病,把无病说成有病,让病人心甘情愿地接受大处方、滥检查的“照顾”。 也有人是把大病说成小病,挽留病人在诊所长期治疗,这类情况一般针对不会有生命危险的疾病,最终结果当然是延误病人的治疗,造成病情恶化。 还有一招就是“包装医生”。年纪大一点的,统统冠以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号称攻克了多少疑难杂症,其实是冒皮皮。一般病人对医生身份是无从核实的,稀里糊涂就当了真。 把性病、妇科病当成摇钱树。碍于面子观念,得了生殖健康方面的疾病往往不去大医院,而选择小诊所就医。小诊所就见缝插针“医闷鸡”,任凭医生摆布,折腾半个月,患者花掉四五千元。 雇用医托、医媒,就只能算雕虫小技了。 还有诊所使用假冒伪劣药品,这种药那么来路不正,价格奇低,便于低价揽客。 相关新闻·请你建言社区医疗路该咋走 建立社区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从大医院将一部分病人分流出来,这就要求社区医院在疾病治疗上有独立应对的能力。但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大医院不堪重负,社区医院门可罗雀。生意火爆,自然舍得投入;生意惨淡,只好开源节流。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大医院的“患者通吃”是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只有社区医疗体系的崛起,才能打破这种现状。关键问题是,社区医院在工资都发不起的亏损状况下,如何分流病人?如何打破现状?我们不得不对社区医疗这棵小树苗的成长担忧。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如何成长?如何避免成为大医院的附属物和“中转站”?你在社区医院有过那些看病遭遇?你对社区医院的发展有何建议?欢迎致电本报热线63820119或发送邮件至cqwbxq@163.com参与讨论,本报将及时传递您的意见和建议。 记者许泉/文史宗伟/图网络编辑:孔祥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