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身上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很多民间艺术是靠人来传承的,一个人的离去往往意味着一门技艺或一段记忆的消亡”——民间文化传承之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05:12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 ||||||
筹是寺庙音乐中一种古老的乐器,独特形制,吹奏方法、音质、音色都有别于其他乐器。筹形似竹笛,却为斜吹,音质介于笛与箫之间,兼有笛音的清脆、明亮与箫声的柔和、优美,《道德经》中的“天地之间,其犹橐乎”便是指筹。 3月30日,鄢陵县马坊乡前彪岗村,空荡荡的广福寺。已近下午2点,沙发上斜躺的一位老人还没有吃上中午饭,他面前放着一叠切好的苹果,老人捏起一块往嘴里送,碎屑抖落而下,沾到上衣上。 这个老人便是张福生。他以善吹筹而闻名乡里,不过,今年已经87岁的他风烛残年,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自理。 张福生自小随父学习筹的吹奏技巧。其父张教训是个道士,经常带着儿子在豫东一带做道场。上世纪30年代,张福生流落到鄢陵县境内,被马坊乡广福寺的道士认作义子,遂在寺内安顿下来,娶妻生子。 接下来的60多年间,张福生继承了家传衣钵,带着弟子出门做道场。“他年轻时在当地名气很大,是鄢陵县的奇人。谁家有了红白喜事,或有个节庆庙会,都愿请他去。”鄢陵县文联主席赵峻峰说。 张福生的吹筹技巧到底有多高呢?赵峻峰说起一件事:一次张在许昌剧院演出,筹的高音起处,观众热烈鼓掌,这时房梁上站着一只鸣叫着的黄鹭鸟,与筹的高音相互较量,结果张福生越吹越高,那只黄鹭鸟气不过,一头栽下来摔死了。 但如今,张福生的这门绝技可能要失传了。 记者在广福寺采访时,闻讯而来的张大彪拿出了张福生传下来的那支筹。张大彪是张福生的儿子,也是张福生徒弟中仅有的两个会吹筹者之一。 “现在吹不响了,连膜都找不到。”张大彪拿着仅有的一支筹无奈地说。 为什么不吹了呢? “我不需要靠它挣钱谋生了,现在都在搞木材加工,比吹筹挣的钱多。”张大彪指了指门外的板材厂。在广福寺的四周,一溜排开全是小型的木材加工厂。张大彪也在干这个。 “五年前还有人请去做法事,现在没人请,我们也不愿去。”张大彪曾经组织过一个乐班,以做红白喜事为生,现在早已解散,要想凑齐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张福生的另一名徒弟王德功也会吹筹,现在忙于挣钱,也很久没有吹过筹了。 “我爹吹筹是世代相传,到我这不干了,很可惜,但社会变化快,我不需要用它来养家了。”张大彪说,他的下一代也不会再以此为生。 张大彪的儿子如今在做律师,小时候曾跟着他跑了几年乐班,现在“连摸都懒的摸了”。 鄢陵县文联主席赵峻峰对“筹”如今的境遇很无奈,他说,“筹”属中国吹管的祖型乐器,质朴的斜吹之法,至少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可考,蕴涵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对研究古代乐器的沿革和寺庙音乐具有重要意义。 滕派蝶画遗落民间 滕派蝶画始于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李元婴于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受封为滕王,滕派蝶画因此而得名。滕王善丹青,尤喜画蝶,其技法精妙独特,同时代即有“滕王蛱蝶江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之美誉。滕派蝶画以佛赤、泥银表现蝴蝶翅上的鳞片,用各种宝石粉及多种珍贵香料为颜料,使蝶画富丽华贵、光耀夺目,蝴蝶纤毫毕现,栩栩如生。 开封大梁门外的一个百货市场内,佟起来住在场边一幢陈旧的公房里。出了院门就是开封有名的小吃店,食客络绎不绝。这样的场景和滕派蝶画的高贵出身有天壤之别。 佟起来,滕派蝶画传人佟冠亚的儿子。如今,56岁的他提前退休,继承父亲的衣钵,以画蝶为业。 二室一厅的房子虽然外表破旧,但空间还算够用,佟起来认为“现在的条件比我爹在时好多了”。 上世纪20年代,佟冠亚在东北得到滕派蝶画十六代传人梁冠三的真传,后因战乱隐姓埋名于开封。“文化大革命”时,佟冠亚的蝶画尽遭缴弃。直到80年代,已70高龄的佟冠亚重拾画笔,消失半个世纪的滕派蝶画才重现生机。 “滕派蝶画曾经是高贵的象征。”佟起来介绍说,1934年,佟冠亚和齐白石、张大千等大师之画联展,一鸣惊人,遂有“蝶叟”、“蝶仙”之美誉。 但如今,要想亲眼见到一幅滕派蝶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之所以这样,佟起来说,“滕派蝶画画法特殊,成画速度很慢,所以作品很少。”即便是佟冠亚,一生也仅留百余幅。 也许是曲高和寡,也许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佟冠亚、佟起来父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要靠画一些市场上流行的商品画谋生。 滕派蝶画从来都是个冷门,很多人闻所未闻,这也和他的传承方式有关。佟起来介绍说,按照祖上传下来的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滕派蝶画一直延续着家传的方式。 至今,滕派蝶画的技法和它神秘的颜料配方一直还是个谜,只有佟家人知道。这样的传承方式虽然保住了滕派蝶画的真谛,但知名度显然受到了影响,也存在技艺突然消失的危险。 到了佟冠亚这一代,“为了后继有人,发扬广大”,他收了两位徒弟,一个是自己的儿子佟起来,另一个是外地姑娘王小豪。 如今,佟起来已以画蝶为业,并成立了河南滕派蝶画院。他的作品也多次被选做礼品,也有一些对外出售,但都是通过朋友相传的方式或慕名前来,且价格偏高,市场上很少见到滕派蝶画的身影。 从宫廷走向民间,滕派蝶画现在更多的价值是作为一门家传的技艺保留,到了佟起来这一带,他考虑了创新。 除了蝶画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之外,祖上的规矩也得改了。佟起来只有两个女儿。他说,虽然女儿也基本学会了滕派蝶画,但她们的想法不一样,必须先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后才能继承这门技艺。 “我也曾考虑过教几个徒弟,但还没遇见特别合适的。”佟说自己现在正是出精品的年龄,准备沉下心来干几年,再考虑传承的事。 保护传承人就是“抢活口” 截至记者发稿时,我省各县市仍在不断收寻当地的民间文化传承人,这些传承人涉及民间故事家、诗人、说唱艺人、歌手、乐手、戏师、舞者、杂技家、曲艺家、武术师、匠师、手工艺人等。 3月底,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从申报的354人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36个,递交到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角逐在全国评选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这些人身上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很多民间艺术是靠人来传承的,一个人的离去往往意味着一门技艺或一段记忆的消亡。”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夏挽群说。民间艺人年龄偏大,多在农村生活,这让普查和保护工作显得十分紧迫。就是这36人中,年龄最小的43岁,而最大的已达109岁。 夏挽群说,民间文化大都产生于农耕时代,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实用性”使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实用功能消退,变成了“根本就用不上的东西”,哪个年轻人还能愿意去传承。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萎缩就是其实用功能的失去,过去,春节要贴门神,家家少不了要买年画,而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几个愿意去买年画,就连对联,也渐渐变成机器生产了。”夏挽群说。 还有大量的民间文化处于苦苦支撑的局面,这些“文化”要么被人为的开发过滥,造成艺术价值降低,如唐三彩;要么就是市场萎缩,惨淡经营,如河南的地方戏,从最多时的80多种,锐减到如今的30来种,而且多数已无演出市场。 在这两者之外,也有一些成功的个案。同样是剪纸,豫西的剪纸大都自己玩玩,但河北蔚县剪纸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数千万元。 “这就涉及到市场理念的问题。”夏挽群认为,有些民间艺术难以和市场接轨,即便扶持也难以长久。对那些历史渊源深厚,文化信息丰富,能够和市场接轨的民间艺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 那么,对一些已经无法迎合市场的民间艺术形式,该怎么办?“那就养起来。”夏挽群说。这也是此次民间文化传承人调查的目的之一。 夏介绍说,除了此次国家评选出一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外,河南省也将评选一批省级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并为这些杰出传承人建立专门的图文影像数据库。同时向社会进行推介与宣传。 对这些稀有的、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和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只有建立了传承者的保护渠道,那些技艺才能继续流传下去。当然,这需要政府的资金注入。 在政府投入保护之外,还有一种渠道,就是将民间文化列入学校美术教育的内容,扩大他的认知度。比如,郑州市今年将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简易少林拳活动等。 “民间文化不同于经史子集,它们存在于普通的民居和人们的生活起居中,是生活的文化,是民族个性特征和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夏挽群说。此次民间文化传承人调查,也是普及一种抢救民间文化的理念,培养全民对抢救民间文化的理解与传承。③17 □文/图本报记者陈辉 张大彪在演示吹筹 佟起来在创作蝶画 滕派蝶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