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学院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05:58 重庆时报 |
引言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重庆工学院视察,指出学校“抓住了强项,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重庆市主要领导到学校调研,赞誉学校为全市“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最引人注目”的高校之一。 重庆工学院始建于1940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经、管、理、文、法等学科相结合的普通高等院校。1999年划转重庆市管理以来,伴随着重 庆直辖市的快速发展,重庆工学院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走在了重庆高校的前列,为推动重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已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划为即将筹建的“重庆理工大学”。队伍梧桐引来凤展翅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重庆工学院走出了一条“以优良的环境吸引人、以一流的事业凝聚人、以不断的发展激励人、以创新的工作培养人”的用人之路。 “十五”期间,重庆工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校”的发展战略,坚持“扩大总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工作方针,继续坚持实施“教授流动站”。2002年,学校大胆启动海外留学人员“回归工程”,次年又与重庆市高新区共建“中华学人回归创业特区”。短短三年多,已有41名海外留学高级人才加盟重庆工学院,渐呈“海归”人才通过重庆工学院的“回归工程”向重庆聚集的趋势。 目前,重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富有创新活力的师资队伍,全院教职工总数已达1400多人。在职教师总数已增加到800多人,其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63.4%,在重庆市高校中名列前茅;教授、副教授292人,占教师总数的35.4%。学院还另聘有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80余名兼职教授。 科研创新喜获果满园 面对曾经“科研基础薄弱,教师总量不足,学科带头人缺乏,处于科研初级阶段”等难题。重工人没有气馁,他们以“科研是强校之路”为指导思想,不断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先后建成1个国家级的生产力促进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截至2003年底,学校科研“十五”规划已提前两年圆满完成,与“九五”相比,科研项目增长了3.5倍,成果增长了3倍。仅2005年,重工年科研经费就达到了2653万元,并一举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政府科技奖一等奖2项等多项殊荣。 “十五”期间,学校先后与建设集团企事业开展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合作协议科研经费达3000多万元。重工还积极与区县合作,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重工的车辆零部件、模具、车辆电子等学科在全市具有了明显的比较优势,到目前为止,学校的科研成果被采用170余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4亿元。 学科跨越发展势如虹 以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为契机,重工扎扎实实地抓学科建设,培育了特色与优势学科,促进了学科整体实力的显著提高。“十五”计划实施以来,学院学科门类由“工、经、管”三大类发展成为“工经管理文法”六大类;本科专业由16个发展成为36个。目前,学校拥有5个重庆市重点学科、8个院级重点学科。其中,车辆工程学科成为重庆市“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会计学学科是重庆市唯一的财会类重点学科。 2003年,重工以参评147所高校总评排名第四的优异成绩,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家组的评价,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同时获得了车辆工程等4个硕士点。2005年,重工再获12个硕士点,硕士点总数达到了16个。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重工已拟在未来五年内分别投入1500万和300万重点建设“车辆工程学科”和“会计学科”。2004年12月12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以重庆工学院为依托联合组建成立了重庆汽车学院,取得了极大成功。 校园环境优雅映春晖 重工努力营造了一个“家长放心,学生安心,职工舒心”的育人环境。目前,学院占地2200余亩,下辖杨家坪校区和花溪校区,总建筑面积44万多平方米。 杨家坪校区位于九龙坡区中心地带,占地400多亩。校园内图书馆、实验楼高耸入云,绿瓦楼、综合楼古色古香,学生公寓、学生食堂设施标准,教学楼、运动场功能完备。拥有以彩色喷泉等为主的教学楼景点,以读书廊等为主的修读点;以阶梯式小花园为主的休憩景点;以缓坡草坪为主的培训中心庭园景点以及其他各种名贵植物等。 花溪校区坐落在主城区李家沱美丽的花溪河畔,占地1700余亩,西临长江。新校区规划获2005年教育部校园规划一等奖(全国仅有两个)。整个校园分为教学区、科技实验区、行政办公区、学生宿舍区、体育运动区、职工宿舍区等部分,近10万平方米的一期建设工程已于2005年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美丽优雅的校园与学科实力的增强、师资队伍的壮大、科学研究的深入、高层次人才的成长相映成辉,奏响着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时代强音。 育人紧贴需求铸栋梁 重工坚持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培养人才。学院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将传统较单一的知识传授型的培养目标,转变为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将专业教学计划拓展为人才培养计划。学院更将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纳入到综合教育计划,建立起与专业教育学分制紧密衔接的素质教育学分制。 近年来,重工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院连续12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学校。仅2002年以来,重工学子就先后获得了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15项。全校学生近三年来累计取得了557项校外实践研究成果。该校电子学院2002级学生刘远进结合专业与8名同学合作开发网站,目前一风险投资商已注入100万元与其合作。 由于重工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作风严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其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以上,连续多年位于重庆普通高校前列。其2004届毕业生就业率和签约率、2005届毕业生一次签约率更名列重庆市本科院校前茅。 跃马扬鞭马蹄疾,腾飞乘风飞更高。我们相信,重工必定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创造更辉煌的成就,谱写更灿烂的篇章。(本报记者王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