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自行车”引出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06:00 光明网
罗瑞明

  据新华社每日电讯报道:“要多少是多?”“要啥自行车?”赵本山和高秀敏的经典段子在吉林省长春市民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一些外地人来长春后会惊讶地发现,长春市很少自行车。

  长春是全国的“汽车城”,人口和经济都处于二线城市,近年来由于公交车的四通八达,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买私家车的人数每年以百分之二十的数量递增,打的士车出

行也成了一种时尚和习惯。部分人对历史悠久的自行车渐渐地予以舍弃,从前些年的一百二十多万辆,锐减到目前的不到三十万辆。

  我国是个自行车王国,即使在交通工具不断发展的今天,目前自行车拥有量仍有五亿多辆。自行车具备安全、环保、节省、方便、健身等优点,不论是过去的贫穷年代还是现在生活相对富裕的现时代它仍然是人们相依相伴的首选交通工具。就是美国和其它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自行车也未能淘汰。美国总统布什去年年底到中国也恋恋不忘自行车,冒着凛凛寒风骑上两个多小时。

  长春人对自行车就真得那么嫌弃?按理说,长春人的富裕程度并不是全国数一数二,长春虽然是“汽车城”,但并不代表人人都拥有汽车的“汽车人”,就是将来发展到了以机动车代行的那一步,用其健身、短途出行也还是有它的优势吧。那又为什么又狠心弃置长久钟爱的“自行车”,而喜新厌旧去和机动车“拍拖”。究其原因还在于自行车没有更好的容身空间:原因一:长春很多人都丢弃过自行车,象报道中所说的王女士一年内连丢了三辆自行车,气得誓不再骑车。有丢车人一气之下把别人的车踹开就骑,自行车成了谁得着谁骑的“公共交通工具”。原因二:自行车在公共场所找不到存车的地方,一不注意就“违例拖走”,回到家也找不到存车的地方,现代人住得大都是高楼,楼上楼下的来回扛,简直就是买了个“爹”。

  如今我们国家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自行车”作为一种适用的交通工具,它的作用和功能远没有过时,在人口涌动,交通拥挤的城市里,无论是从环保的角度,从节俭的理念,从缓解上下班高峰都有着其它机动车辆无与伦比的效果。自行车不能不要,更应该推行。

  自行车要扎住根、站稳脚,就得给予更多的“生存空间”。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难做到的事,一是公共场所划定一定的位置摆放,一辆自行车就那么一个平方米左右的位置,配备专人看管摆齐,既安全又不浪费场地;二是在房前屋后设立自行车的摆放棚严加守护,或专门设立停放自行车的专门看车场。另外在今后的建房中预留停放自行车的位置就省去了搬上搬下的苦处。三是要保护自行车的安全,看要严,查处偷盗要有力。不能把自行车的偷盗视为一般的小偷,上不了法,只是罚小钱而不予重视。应把打击偷盗自行车的行为作为一种破坏安定生活、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的高度来重视。政府有关部门要有为民着想,为民办实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责任感,而不是片面的认为自行车少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以此作为一种政绩来炫耀。

  普通的自行车看上去也就是一般的交通工具而已,但彰显出不同的涵义,骑着朴实、简便的自行车反映了人们艰苦奋斗的思想,反映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风向。以辛勤劳动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这正时我们所要提倡的。我们提倡骑自行车,提倡的是一种时代的风貌,提倡的是一种优良的传统。自行车如同其它看似小其实含义深远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传统美德一样亟待疏导和保护。

  我们渴望快捷、舒适的交通工具,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自行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