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高校收费爱富不嫌贫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08:54 温州新闻网 |
每年三四月间,对于通过普通中等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课程考试的英国高中毕业生来说,都是最开心的时刻。这时,他们大都接到了心仪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但对今年的准大学生来说,心情多少有点复杂。根据两年前通过的英国《高等教育法案》,从今年9月起,英格兰的高校向本国新生收取的学费,将从目前的每年1175英镑涨到3000英镑。该法案刚刚提出时,我正在英国学习,目睹了大学生纷纷到伦敦抗议学费上涨的情景。根据英国传统,大部分年轻人一入大学即经济独立,往往靠举债完成学业。学费的增加当然意味着他们要背负更 多的未来债务。当时我也很同情英国学生,但仔细审视和高学费相关的若干规定,却也让人读出一份良苦用心,体味到了利益驱动之外的一种感动。同全国免费医疗保健体制一样,长期以来,教育是英国作为福利国家向国民免费提供的主要公共服务之一。1998年,工党政府打碎了这个免费“奶酪”,将收费制度引入大学校园,同时为了照顾低收入家庭,对来自年收入低于2万英镑家庭的学生免收学费。时隔几年,政府再度决定提高学费,且幅度不小,自然在民众中引起轩然大波。在议会下院的表决中,该法案也仅以微弱优势通过,险些让当时深受伊拉克战争困扰的布莱尔首相遭遇重大挫折。 对老百姓而言,大学学费从无到有,且一涨再涨当然不是好事。对英国政府而言,逆民意提升学费也出于教育经费不足的无奈。多年来,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欧盟国家都感受到了高福利政策带来的财政压力。在教育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显然已不能满足大学发展的需要,而经费短缺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英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大学教育有偿化,已成为今天大多数国家的做法。 工党政府在宣传新收费制度时,称该计划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保证更多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不同阶层的学生提供平等入学机会的惟一途径。按照《高等教育法案》的要求,到2010年,英国年轻人上大学的比例将达到50%。按照一般逻辑,高校提高收费门槛极易出现将出自寒门的年轻学子拒之门外的情形。即使靠贷款完成学业,债总是要还的,可谁能保证大学毕业后一定都有能力偿债?如此多的因素,岂不是让穷人对大学望而生畏?又如何实现英国的教育目标? 英国政府当然不想让本国的高等教育染上“嫌贫爱富”的色彩。新的高教法案虽然大幅增加了学费,但也废除了现行的先行缴费制度。无论贫富,学生入学时都不需要缴纳学费,而由政府以贷款形式直接垫付给高校。学生毕业后有能力时再偿还给政府。何谓有能力?政府为此制定了诸多优惠规定。如学生毕业后的还款数额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还款额仅为年收入超出1.5万英镑部分的9%。举例说,对于一位年收入3万英镑的毕业生来说,每年的还款额仅为1350英镑。毕业25年之后,所有欠款余额将一笔勾销。显然,还款奉行的是“有钱则还、没钱不还”的原则。此外,根据家境,一半学生还可以得到生活费补贴,主要包括政府贷款和无需偿还的政府助学金和学校助学金。 如此说来,政府在提高收费标准时,已在很大程度上为家境不佳的孩子免除了后顾之忧。正像BBC的一篇文章指出的那样,以政府贷款形式出现的高学费实在是商业市场上不存在的最优惠贷款,本质上是社会福利的一部分。3年前,如果不是因为伊战的政治因素,该法案的通过该不会那么艰难。的确,和英国中小学生依然在享受的免费教育“奶酪”相比,英格兰的高等教育这块有偿“奶酪”虽然有点贵,但通过用心设计,并不妨碍任何一个人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和手段。教育毕竟不同于一般产业,可以完全实行市场原则即追求利益最大化,好的教育政策应该尽可能涵盖所有人的利益,普惠于民。 《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