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注重环境和行动力量的教育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08:58 贵州日报 |
时下,“教育”一词可谓耳熟能详,无论街头巷尾,无论男女老少,无论知识精英还是贩夫走卒,无人不知“教育”的“应用”,每每有人做错了事,人们就会说“该教育教育”。 什么是“教育”?有词典解释,一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二是“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我们想想,第一义项大抵是对的 。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为了走上社会有一技之长,都要经历那么一个过程。但是第二义项现在听起来总感到不那么对味。一是“教育”多是对人,而非对己,少有人说“你应该教育我”。二是凡用“教育”一词的时候,似乎都可以“说说”代之,“该教育教育”就有“该说说”的意思,于是“教育”就成了口头言语,而非行动。三是“教育”成了一种话语权,能“教育”人的人一般是长辈、老师等,结果“教育”就往往与它实际预期相悖。这是我们现在说得多而教育效果甚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教育”是对别人非对自己,这就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感。还有,这种“教育”由于缺乏行动、环境等的支撑,实际作用是单效的、脆弱的。再就是这种“教育”的话语权过于向施教一方倾斜,居高临下味浓,使受教育者生出一种不平衡、不公平感,因而产生抵触情绪。其实,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一种复杂过程,在实际生活中,教育绝非“用道理说服人使之照着做”这么简单。为了使教育卓有成效,除了“用道理说服人”之外,更在于用行动影响人。朱德的母亲可以说是朱德人生中第一个老师,可这位女性并没有用道理去说服他,而是用行动去影响他,使朱德从小就认识到做人应具有的品格。“孟母择邻”这个古老的故事说的也是教育,富有智慧的孟母给未来亚圣孟子选择的是教育的环境而不只是“用道理说服人”。谢冰心是在一位气质如“清风入座,明月当头”的母亲的影响下成长的人。在谢冰心的诗文中,我们只见她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却不见她对母亲的言语记录。而谢冰心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一定也与她的这位清雅脱俗的母亲密切相关。可见教育是一种精神的渗透,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改变人。 可惜,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基本上仍停留在“用道理说服人”阶段。有的家长自己在生活中放荡不羁,却掌握了教育的话语权,用一套一套的道理去教育孩子。有的教师在工作生活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可也有教育的话语权,对学生进行言语“轰炸”。结果却是孩子或学生感到厌倦,因厌倦而躲避,甚至阳奉阴违。 曾经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建议不必老是用“教育”一词,可换成“影响”。笔者非常赞同。用“影响”就一定与影响者和被影响者都有关,不只是“用道理说服人”,还必须有相关人的生活环境等的联系。它传出平等的信息,是双方互动的,没有指使、没有居高临下。这样教育成了双方的事,而不是单向行为。 别看只换个语词,可若真以“影响”代替“教育”,与全民素质提高关系极大。因为教育就不再只是口头言语的行为,而更强调环境与行动的力量,这样教育就会产生一种质的飞跃。作者:郭进兰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