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做护工让我盖起了新楼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09:28 大洋网-广州日报

  文/本报记者叶卡斯通讯员张笛

  “能不能不要采访我?村里的小孩知道我在外面做护理工,一见面就要嘲笑我‘这个人是给人家擦屁股的’!”憨厚的从化市鳌头镇潭口村村民李镜荣多少有点无奈地对记者说道。但主要就是在他的带动下,只有2250多人口、富余劳动力800多人的潭口村,出外当护理工的人就达400多人,不少人借此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最初5天过得就像一个月,差点就打退堂鼓走人了!

  潭口村是从化市的一个边远小山村,据村副主任李长有介绍,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水稻、瓜果菜等农作物为主,创收渠道非常有限。

  李长有的父亲是村中最早出外“闯荡”护理工行业的,到李镜荣1978年“接过手中枪”的时候也不过是寥寥数人。“虽然早知道护理工不好做,但为了生计也只好出去干一干了。”李镜荣最初是在一家医院打工,没什么技能的他经过每周两天的简单培训后就走马上岗了。“我当时是在重病区做工,经常没日没夜地守着病人,最初的5天我过得就像一个月那么漫长,差点就打退堂鼓走人了!”回忆起当年,李镜荣感慨不已。

  脏活累活对勤劳的村民来说不在话下,让他们感到难以接受的是世俗的偏见。村民罗春水出去做护理工,却连自己哥哥也不敢告知,因为“怕哥哥骂我”。李镜荣干这行已有20多年的时间,至今仍得面对人们的指指点点,“老婆在家与人吵架,人家都会说‘有什么了不起,你老公是去帮人擦屁股的!’”

  尽管如此,潭口村村民们还是纷纷抛开世俗观念,努力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村民李锡州告诉记者,1995年他做护理工时,村中已有10名村民跟他做了同行,在先行者的传、帮、带下,这支队伍蓬勃发展起来,至今村中已有400多人从事护理行业,其中有1/3为男性,还有不少年轻后生不怕偏见毅然投身其中。

  李镜荣做护理工那么些年,辗转在多家医院和敬老院干过,他说他最怕的就是老人家耍性子。“有的老人家脾气很古怪,而且个个性格都不同,要服侍到人人都满意得花好多工夫。”李镜荣最记得有一次他在喂一位老人家吃饭的时候,老人硬是不肯吃,他再三地哄,这位平时就很凶的老人突然猛地一拳捶在他的左眼上,“叫我疼了好几天。”李镜荣说。

  干久了,护理工们也慢慢掌握了些诀窍,他们做起来已是得心应手。李锡州说,很多老人家性格很孤僻,想办法让他们开心起来最重要,他就花了些心思,留意老人们平时喜欢玩什么东西、爱聊些什么话题,“有位老人很喜欢打麻将,而且只愿意跟相熟的几个牌友打,我就经常主动帮他张罗牌局,老人一高兴,就肯吃饭了。”

  转变就业观念外,有关部门应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

  潭口村护理工赢得了用人单位的交口称赞,不少大医院和老人院都指名要到该村招护理工。广州造船厂敬老院是潭口村护理工比较集中的一个单位,院长朱耀全告诉记者,来自“护理村”的工人勤劳、敬业,日后招工都会“记住”这条村。

  记者看到,小小的潭口村已经矗立起一座座新楼,“这些新楼很多都是做护工后建起来的”。李锡州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家里电视、电脑等家电都有了,还买了摩托车。据介绍,做护理工一般月收入都有1000元左右。

  对于潭口村的这一现象,市劳动保障局就业处处长马见效认为,广州目前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用工需求很大,农村劳动力只要改变就业观念,不过分挑剔的话,完全能够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但是,对劳动力转移工作来说,农民就业观念的转变只是一个方面,有关部门也应该对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多加扶持,继续拓宽农民工的就业渠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