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私人财富合适的转移渠道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09:38 南方新闻网 |
虚拟@现实之十年砍柴专栏 一个人的财富多得自己和家族消费不完,那么除了扩大再产生外,剩余那些令人咂舌的金钱用来干吗?这是个与普通人无关,却让一些亿万富翁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广州东江海鲜饮食集团董事长黎永星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回答,他和他的家族,斥巨资收藏40多辆名车和20架战斗机,据说他要办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耗资1亿元在广州建一个文 化广场。黎氏家族的选择应当说符合眼下提倡的“荣辱观”,人家没拿钱去豪赌,也没有去修豪华坟墓,无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是文化广场,都能让公众受益。古今中外的富翁基本上有相同的花钱目标,即让自己的财富进行转移,自己在转移中得到精神的愉悦。比如晋代石崇,与人斗富不惜把自己名贵的珊瑚给敲碎。这种方式很低俗,个人也未必真正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再往上走就是修一些能留给后人观赏的名园、豪宅或博物馆,如山西钱庄老板修建的乔家大院,扬州盐商修的园林。再进一步则是捐款用于各种慈善事业,如洛克菲勒家族斥巨资资助教育、文化事业。钱无论怎样花,必定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得到社会承认,获得公众尊重。 一个人能赚很多的钱固然是成功的一项指标,但并不能自然获得公众的尊重,尤其那些低俗的斗富方式还会让公众对其心生厌恶。有钱人不管他出身怎样,摘掉暴发户的帽子,进入上流社会,得到社会普遍尊重是天然的追求。因此从古至今花钱做善事是富翁“去草莽化”最常见的方式。 但捐钱用于慈善事业,对每个捐款者来说并不是仅仅掏腰包那样简单,他们会希望这种善举体现自己的意志。给捐款人立碑,或者将捐建的建筑物以他的名字命名,甚至让媒体广为宣扬,这只是低层次的满足。捐出去的财富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对社会产生有益的影响,这能给行善者带来更大的满足。如果仅仅只要求富人掏钱,而那些钱怎样花、会产生何种效应则不容人家过问,就会挫伤捐款者的积极性。我国目前慈善事业募集资金渠道不广,有机制的原因,但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原因是捐钱人对捐款使用的不可控。比如说,一个人很难办一所学校,他对具体的办学事宜基本上没什么影响,因为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相当强,不容私人染指。那么可能就不如办一个汽车或战斗机博物馆能体现自己的意志,满足个人的兴趣。 通过慈善事业获得尊重只是富人的一种方式,而获得承认和尊重的最高目标也许是能在公共事务管理中体现自己或自己阶层的意志。英法工业革命后,新兴的资产阶级有了钱后,便要求打破旧的权力格局,拥有和自己为政府财税贡献相称的政治权力。这绝对不是给一些荣誉性的名衔就能安慰的,人家要求的权力是可以清清楚楚兑现的。 富人有政治上的诉求是正常的,也许有人担心凭借金钱获得权力的富人,会不会损害穷人的利益?如果富人在一种公平、透明、法制健全的制度中获取政治地位,不用太担心他以权谋私,因为选票是穷人最后的救济手段。泰国首富他信能博取社会下层穷苦人士的支持,印度人民党因为忽视了穷人的利益而让中产阶级得到最大的实惠,却被穷人用选票赶下台。相反,财富和公共权力不透明、非正常方式的结盟倒值得担心,会催生权贵资本主义。 他信这样的富翁,在现代民主制度下可以顺利转型,他们的财富也能正常而恰当地转移。在中国古代,富商钱再多,除了建造豪宅美园或者做一些善事外,要么就捐官求得一个护身符,要么就不惜代价让子弟走科举之路,取得为官的资格,实现从商到官的转型。因为仅仅靠财富他们并不能获得尊重,也很难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作者系知名网友) 专栏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