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乌托邦角落到记者的“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10:06 金羊网-新快报

  ———斑竹牛吃草和他的“记者的家”

  核心提示:资深调查记者刘建平,自创网络论坛“记者的家”、以牛吃草为名任版主,短短的几年“西祠胡同———记者的家”已成为国内最专业的媒体交流平台。业界消息、招聘信息、媒体动向、派系斗争甚至社会意识形态都在上面尽显无遗。有媒体从业人员如是说,一个记者或新闻系的学生如果不知道“记者的家”,在同行看来就几乎还没入道,至

少是初级阶段。刘建平前不久还凭着牛吃草的网络江湖人气创办了公关公司,从事公益事业甚至为跨国公司服务。

  新快报记者保罗李天天实习生曾伟余锦竞黄英摄影/保罗

  创办“记者的家”只为好奇

  刘建平说,他创办“记者的家”是无心插柳。

  2000年初,消沉中的刘建平,一次在南京大学后门的一个叫答案的酒吧里,碰到了几个朋友。几个朋友互相以“响马”、“酷酷”等相称,他们正是西祠胡同最早的创办者。“身边原本认识的人连名字都改了”,刘建平大为惊讶。而这几个人谈论的“发帖”、“灌水”也让他觉得很新鲜。

  在这几个人的怂恿之下,刘建平决定回去尝试一下。于是,就有了“记者的家”。“就是这么简单,没有规划,没有定位,连名字都是因为当时脑子里闪现出在长沙住过的那个旅馆———记者之家。只不过,下意识地用了‘记者的家’,而不是记者之家。”

  或许只是好奇而已,刘建平在注册完之后就忘记了“记者的家”的存在。

  半年之后,一条留言才唤醒了刘建平的记忆。

  这条系统内留言是“我也是记者,能进来看看吗?”留言的是老宋。

  刘建平说,如果“记者的家”要发一个杰出贡献奖,老宋算一个,没有他,“记者的家”可能就胎死腹中了。是老宋的留言让刘建平记起来自己是一个版主,注册了一个叫“记者的家”的讨论版。

  一组帖子成就了“记者的家”

  2000年9月,一个署名为肖余恨的网友在“记者的家”以连载的形式发了一组6篇题为《南京报业歪评》的帖子,系统地评论在南京发生的报业大战。由于帖子直接触及到了很多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而且,文章从行文到分析都颇有章法,一下子就吊起了南京媒体圈儿里人的胃口。

  因为是连载,大家都在谈论明天还会出现什么,这个肖余恨是谁?他怎么知道这些事情?刘建平也在报社听到同事议论,也有人在猜牛吃草是谁。

  但正是从肖余恨的这组帖子开始,“记者的家”的讨论逐渐从南京延伸到广州、北京、四川等地,成为媒体人爱来转悠的地方。“记者的家”成了“媒体的媒体”。

  刘建平说,“记者的家”为什么能火起来是他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他认为,除了网络逐渐成了记者日常沟通必不可少的渠道外,还要得益于传媒产业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体制外的记者,他们与传统意义上人们所理解的记者不同,他们还没有什么在单位里的感觉,什么时候不开心了,走人。但是,他们却比以往那些所谓有编制的记者更需要寻求扎堆的感觉,而“记者的家”无意中正好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家”的场所。

  想离开,终归放心不下

  随着“记者的家”的声名鹊起,“牛吃草”也成了媒体圈人尽皆知的人物。这不要紧,但当刘建平也被很多人知晓后,刘建平的生活被打乱了。

  “经常有人托人打电话来说将什么什么删掉。”

  为了保持公正性,刘建平想到了离开。2001年3月6日,刘建平在“记者的家”上发了一篇名为《爱她,所以必须离开她》的帖子,宣布辞去管理员之职。刘建平认为,他不做这个斑竹,换个别人不知道的人做斑竹,“记者的家”就能保持它的客观和理性。

  但是一两个月后,刘建平又重新回来了。“这事情就跟将自己的孩子给别人养一样,终归放心不下。而且,也确实没有人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事实上,这段时间,刘建平每天还是一样地盯着。但不做版主了会更揪心一些,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脏了,你却隔着栅栏,不能上去帮他擦一下”。

  此后,由于工作、个人等原因,刘建平也再度离开过。但是都是走了又回来。最近一次,刘建平因为工作太忙想到离开,其他的版主说你就挂那儿吧。

  曾三次想关版

  除了离开,关版的想法刘建平都有过。“突然而至的网络工具,充分的表达自由,带来的不仅仅是欢乐。没有规则可能意味着冒险,也可能意味着混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建平这么认为。

  “在传媒产业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规则的缺乏、表达渠道的不畅通,以及中国人所习惯的喜欢在黑匣子里说话的习惯,导致了网络也曾经被一些人当成了进行人身攻击和诋毁名誉的工具。”

  “很长一段时间,我常常在半夜里被一个个电话惊醒,被侵犯者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我,向我表达他们的愤怒。我一边道歉,一边赶紧上网处理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听完电话中的咆哮,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可是我拿那些网络背后的黑手毫无办法。”

  “看到自己的好友被人无端冤枉而自己无能为力时,我第一次动了想把它关闭的念头。”在这之后,刘建平曾两次有过关闭的念头。而由于涉及侵权,在“记者的家”成立以来的1998年-2002年间,刘建平遭受了5次诉讼的苦恼。

  希望论坛成所有记者的“家”

  刘建平曾在一篇帖子里说:“当初开这个版的时候,是我在干记者几乎灰心的时候试图在网络里建立的一个乌托邦式的角落。”

  但随着“记者的家”人气的增长,刘建平希望这是一个宽容、理性的讨论版。

  曾经一度,“记者的家”有过一段精英化的趋势。刘建平说,在他看来,这种貌似精英化的扎堆有时难免对他人刻薄,而一个固定的圈子一旦形成后,对外界的排斥就会越来越强。偶尔冒出了一个不甚高明,但也说不上错误的发言的时候,常常会招致奚落。

  他希望“记者的家”成为所有记者的家,不管是优秀的记者,还是普通的记者;也不管他们是大权在握的总编,还是初出茅庐的学生。这样的想法在记者的家从注册版变成公开版后,刘建平就想到了。

  而为了维持这种宽容的气氛,刘建平后来的发言越来越少,除了版里的一些事务,他说他怕他的观点被误解为记者的家的观点,如果真的想说说什么,就换个马甲。而且,多年来,刘建平养成了一个习惯,同样的一个攻击他人的帖子,说别人的他一般都会把它删了,如果是说他自己的,则尽量保留着。

  转战商场做个“店小二”

  2004年5月,在《南方周末》做了两年调查记者之后,刘建平萌生去意。

  刘建平如今创办的雷波公关被他视为自己在传媒道路上的延伸。“媒体圈内,喝茶的人多了,总要有人招呼大家,递毛巾,送热水。这活不容易干,但总得有人来做,我就是专门给媒体服务的。”刘建平说,这些想法最初也都来自于记者的家,当了六年版主,牛吃草常常笑称自己是店小二,每天打扫门庭,迎来送往。

  对于“记者的家”和雷波公关,刘建平说他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就像他的两个儿子,记者的家是大儿子,作为公共平台,从事公益,而雷波公关是小儿子,实现自己的一些商业理想。

  而对于“记者的家”,虽然去得少了,但是刘建平仍然常常惦记着这个赋予他生活许多色彩的地方。下一步,他希望“记者的家”能够更宽容,多做一些线下的交流,在技术形态上也更进步。

  

从乌托邦角落到记者的“家”

  图:从“记者的家”到公关公司,都是刘建平传媒理想不断的延伸。

  刘建平,1977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9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牛吃草,国内最专业的媒体交流平台———“记者的家”BBS的创办人。作为牛吃草的刘建平,是版主。作为刘建平的牛吃草,以前是记者,现在是商人。媒体圈里知道牛吃草的人越来越多,知道真名的反倒越来越少。不过,刘建平倒也不介意,他说他做的事情始终没有离开媒体。一切都是最初传媒理想的延伸。

  "记者的家"

  建于2000年,网络上的一个BBS,门牌号码:http://www.reporterhome.com

  六年过去,“记者的家”已成传媒江湖上的一家老店,店内人声鼎沸,其中仅登记住店的客人已过三万。

  客人们喜欢来,全是因为这里各路媒体消息汇聚,接待服务工作做得也还不错。

  除此之外,“记者的家”想做的,是尽一个媒体记录者的本分,为将来留下些发生过的传媒原生态的切片。

  

从乌托邦角落到记者的“家”

  图:虽转战商场,牛吃草始终惦记着“记者的家”。图为他与现任版主二十二条军规(左)合影。

  (夏天/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