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揭开黑幕引发读者热议纷纷建言根除“学托”顽疾 “多头”管理造成“学托”泛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10:12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揭开黑幕引发读者热议纷纷建言根除“学托”顽疾 “多头”管理造成“学托”泛滥
4月8日,本报A04、A05版刊登了《记者暗访“学托”骗人黑幕》一文后,立即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许多上当受骗的学生家长打来电话,痛斥“学托”给他们的家庭和孩子带来的伤害;一些正规培训学校的负责人也表示,“学托”与不良学校的交易搅乱了省会教育培训市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在昨天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学托”现象之所以长期存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多

头办证,多头管理,给“学托”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

  不良学校“封杀”报道

  “你们的报纸登出来后,好几家学校都采取措施,不让学生看到报纸。”

  前天,一位正规培训学校的负责人告诉记者,4月8日是星期六,一大早,一些靠“学托”拉生源的学校就看到了本报的报道,并很快在业内流传开来。这些学校担心被骗学生看到报道后要求退费,纷纷采取应对“措施”:有的学校禁止周末休息的学生出校门,派人在学校附近收购大河报;西郊一家学校干脆雇了几辆客车,将全体学生拉到郊外游玩。

  据了解,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所拍到的“学托”杨某,在业内的绰号是“大头”,看到本报报道后已于当天乘车离开郑州,到外省继续干“学托”。杨某对他的朋友说:“我至少得出去躲三个月,万一被抓住就糟了!”由此看来,大部分“学托”也心知肚明,他们干的并不是一件光彩事。

  一位知情人还告诉记者,本报所报道的郑州某某技校的“裴处长”,实际上就是这家学校的校长,而在几年前,他还是一家培训学校的教师,根本不是什么武汉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也因此在业界被传为笑柄。

  “学托”迫他举家背债

  昨天,一位灵宝县农村的郑老汉给记者打来电话,讲述了他17岁的儿子上当受骗的经过。

  他说,他家里唯一的一件电器就是收音机,他正是在收听广播时得知,郑州一家有数控车床专业的培训学校是“公办学校”,如果是在去年国庆节期间前来报名,不光优惠1080元,送一套床上用品,还包分配,月工资5000元。

  这么有诱惑力的广告让郑老汉似乎看到了儿子的前景,尽管他靠种地多年来只攒了1000多元钱,但还是抓紧时间找亲戚借了4000元,带着儿子来到郑州,没想到一下火车,就像本报记者体验的那样,他们遇到了“学托”。“当时,我对学托还特别感激,谁能想到一转眼这些坏人就赚了我们2000元!”他说,他的儿子只在学校学了两个月,学校就以把这批学生推荐到南方一座城市工作为由,索要800元的安置费。为了儿子的前途,他只能再次借钱。

  今年1月,他的儿子回来了,告诉他所谓的包分配,只是学校把他们“批发”到一家袜子厂,每天干的是计件活,根本不挨“数控车床”的边。得知上当受骗后,他的儿子只好打道回府。

  “原本想着让儿子上个学能有出息,谁知道不光搭进去了血汗钱,俺还欠了一屁股的债。”郑老汉哽咽着说,为了还债,他和儿子只好到灵宝县城靠卖水果为生,“如果干农活,10年俺也还不了这么多钱!”

  曝光“学托”学院称快

  本报对“学托”一事曝光后,一些职业培训学校的有关负责人打来电话,认为记者采访深入,揭开了一些靠“学托”办学的培训学校的内幕,希望相关部门在严厉打击“学托”的同时,对使用“学托”的职业培训学校进行严肃查处,清除职业培训行业的害群之马。

  昨天上午,河南金马电脑专修学院总院招生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经常有一些男子在该学院门口活动,经调查,这些男子都是“学托”。“学托”的身份也比较复杂,有的是从农村来的,有的还是在校的大、中专学生。学院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此事,并且报警多次,但均效果不大。为此,学院把学生处干部、学院门卫组织起来成立了“防学托小组”,对“学托”的拉骗活动进行劝阻和制止。“我们这样做实在是无奈之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该学院负责人说。

  郑州交通学院副院长李国法在给本报的书面材料中说,从前年开始,该学院招生处工作人员发现,郑州市内的少数大中专院校也开始使用“学托”,甚至靠中介组织进行招生,扰乱招生秩序。“我们在此呼吁,教育、劳动、公安等相关部门严厉打击招生中介组织,同时发出倡议:我省各个兄弟院校坚决抵制这样的行为蔓延。”

  多头管理助生“学托”

  据了解,郑州市二七区是省会培训学校相对集中的一个区域,存在着大量的“学托”,尽管二七区劳动部门也曾多次进行整顿,但效果并不明显。

  “主要原因就是,培训学校不光劳动部门

  办证,还有的是教育部门给办的;不光区里办的,还有市里、省里的劳动、教育部门批的,多头管理的结果是无人管理。”二七区劳动部门的负责人孙先生告诉记者,二七区辖区内有培训学校50多家,只有20家是区里给办的证,其余的是省、市劳动、教育部门审批的学校,“我们接到投诉,如果是我们发证开办的学校还好说;如果是省、市劳动、教育部门批的,我们就无能为力了。”

  孙先生说,有的学校不符合办学条件,找到二七区劳动部门办不下来“办学许可证”,这些学校并不是就不办了,而是想方设法找关系,通过省、市劳动、教育部门办证,“反正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只要能找个部门办下证。而这些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学校只有靠‘学托’来骗学生。”

  业内人士纷纷建言

  两天来,业内人士在痛批“学托”的同时,还对打击“学托”和规范职业教育招生建言献策。他们认为“学托”已经是社会的一颗毒瘤,一个地方“学托”的多少,活动的频繁程度,可以表明该地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如何。虽然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依据来根治“学托”现象,但通过有效手段可改变“学托”猖獗的现状。

  一、“学托”的出现与近年来各种不正规中等技校增多有关。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技校,一方面,这些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部分落榜学生的教育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数量庞大,又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不少人混水摸鱼,打着办学的幌子,敛取钱财,为拉生源而不择手段,借助“学托”欺骗学生。

  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对于职业教育应给予法律上的支持和保护,以治安管理等手段,依法对“学托”进行严厉打击。

  三、办学主管部门需加强检查管理力度,对没有资格的黑学校坚决铲除,对已有资格的学校严格管理、年审,若发现有用“学托”拉骗学生的学校坚决给予处罚,如:限期改正、停业整顿等,若不改正就坚决取缔,从源头上杜绝“学托”的产生。

  铲除“学托”要有责任心

  昨天下午,河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一位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托”和利用“学托”进行欺骗性招生的各类院校都应受到严厉打击,在省教育厅刚刚召开的招生计划会议上,就再次提出:严禁各类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使用中介组织,希望社会各界积极向教育和公安部门举报,一旦查实,教育部门将对违规院校进行严厉查处,公安部门对中介组织进行严厉打击。

  采访中,业界人士和有关部门纷纷对“学托”现象发表看法。在记者看来,如果仅仅是停留在“面上”的话,“学托”现象仍难以从根本上铲除。作为劳动、教育部门,在给培训学校审批、办证的时候,如果能想一想在农田里挥汗耕作甚至“靠天收”的农民,想一想他们挣一分钱都是那么的不容易,想一想“学托”带给农民家庭和农村孩子深深的伤害,也许就会有责任心,严格把关,加大管理力度,让“学托”远离学校,远离求学的农村孩子。

  编者的话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滋生的零星“学托”,到眼下仅郑州市就有近500名职业“学托”,“学托”的队伍可谓日益壮大。靠其拉骗学生的无良学校也与之共生俱荣。只是不知道,这种繁荣的背后,有多少希望学习一技之长、改变生活的梦想夭折,又有多少家庭为它背负起沉重的经济负担。

  “学托”职业的繁荣,固然是受到无良培训学校高额回扣的刺激,而监管的缺位却是他们得以“游刃有余”,自在生存的“优质”土壤。

  这个部门办不来“办学许可证”,换个部门办;区里办不来,可以到市里、省里找人。总之,为了利益,总要蛇寻蛇道,鼠找鼠路。管理的交叉给无良学校提供了活动的空间。而一旦出了事儿,多头管理形成的管理真空则成了他们的避难所。只要这种靠坑蒙拐骗办学的学校还能生存,“学托”就难以根除。

  我们在呼唤惩治“学托”的相关法规尽快出台的同时,也期待着有关管理部门切实担负起管理职责,不要一不留神,也给无良学校做了“托儿”。

  各类培训学校遍地开花。为争生源,无良培训学校雇用“学托”拉骗学生。

  □记者路六居梁振廷文李康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