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华文化应容得下一枝樱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11:45 生活报

  本报首席评论员 刘涧南

  春暖花开,武汉大学的1000多株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樱花和云南樱花也竞相绽放。

  然而,“这些樱花卷入了中日民族主义的对立纷争之中”。认为樱花“是耻不是花

”的人指出:樱花虽美,但国耻勿忘,武大的樱花正是侵华的罪证,是为侵华日军服务的,所以这里的樱花不应成为全国人民追逐、欣赏的对象。而认为“是花不是耻”的人反驳说,“树本无辜,樱花本身是无罪的;单纯的艺术欣赏和民族仇恨的情绪不应强扯在一起。”

  一场关于樱花的争论,反映了在青年一代心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热情正在达到一个新的阶段。随着我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日益增长,产生摩擦和矛盾的几率也在增加。一个强大的民族如何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乃至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风范和文化底蕴。

  爱屋及乌是人之常情,因为憎恨侵略者同时憎恨和侵略者有关的标志,这是人类心理的自然反应,也是个人感情的自然流露。饱受日寇侵华战争之苦的中国人,对日本军队留下的一切痕迹都有着天然的憎恨,这也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追根溯源,日本侵华战争是军国主义思想的产物,那也恰恰是日本国内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结果。在旧的国际秩序下,奉行“强权即真理”的原则,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绝不应当重蹈他人的覆辙。

  所以憎恨侵略战争,不等于憎恨别国的一切。民族的强盛也正有赖于中华文化上的包容性。日本曾经高呼自己可以说“不”,以此来强调自己的独立性和民族自尊感。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来说,是远远不必通过说“不”来强调自己的大国地位的。相反,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具备了天然的宽容仁厚,更加具有怀柔来远的风范。

  无论是铭记历史,还是寄望未来,我们都没有必要对一簇鲜花发狠。中华文化容得下日本的樱花。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