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鱼米之乡”等米下锅的忧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00:02 红网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自古就被称为“鱼米之乡”的苏州,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土地减少,水稻种植面积10年来已由1997年的360多万亩下降到目前的165万亩左右,再加上增加的300万外来人口,鱼米之乡正为“缺粮之痒”所困扰。年度粮食产需缺口达20亿公斤,占总需求的65%以上。分析人士认为,苏州粮食平衡缺口将越来越大,预计未来3到5年,缺口将扩大到70%甚至75%以上。(4月10日《现代快报》)

  “鱼米之乡”竟等米下锅,这并非是什么好兆头。这种情况出现,除了认识上的原因,恐怕也不排除发展观念上的误区。在一些人看来,搞建设,占用土地越多便越发展。诚然,搞建设、促发展,确实离不开土地,但使用什么土地、使用多少土地,《土地管理法》有明确规定。例如第二十一条写道:“国家建设和乡(镇)村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再说,搞发展,不等于占耕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也未尝不可。事实上,占地越多不等于真的就越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那种“你开发,我开发,低水平重复难开发”的情况并不鲜见。更何况盲目开发,违规占地,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搞城市化建设,目的都是为了增加收入,改善百姓的生活,如果由于农田锐减,丧失了“鱼米之乡”的优势,乃至连吃饭都发生困难,那就值得研究了。“无工不富”的说法虽不无道理,但搞发展不能“吊死在一颗树上”,一定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副则副,一句话,总得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才是。否则就容易出问题。为了解决“缺粮之痒”,苏州市尽管在苏北、东北等地建立了自己的粮食生产基地,这样做固然无可厚非,但情况是发展变化的,假如这些地方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者一旦发生大的灾荒,那粮食供应岂不成了大问题?

  土地是百姓的命根子。我国人口多,地不“大”,物不“博”,且耕地还在逐年减少。截至2005年10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由上年的1.41亩降为1.4亩。(4月5日《中国青年报》)加之天灾频仍,粮食问题突出,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保护耕地是一种法律责任,也是坚持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各级领导要进一步强化国土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吃饭”的关系,不仅要在执行《土管法》上带好头,把好关,对于土地违法行为,一定要严格依法办事,该查处的要查处,该罢官的要罢官,该法办的要法办,决不姑息迁就。惟有如此,才能真正保住子孙的“饭碗田”。

稿源:红网 作者:沈仰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