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张报纸来引路 一把雨伞伴回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01:23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3月23日下午。本报群工部。金寨县桃岭乡桐岗村农民杜方成,一见记者,就掏出一张折叠的报纸,指着3月8日本报“社情民意版”,说起《十年流浪为逃债,几任官员不给钱》这篇报道:“看了这个哩,就想找你们。也要了多年债,也跑了上百趟,也是分文都没有。”

  他似乎有点口吃,仍然从头道来:“1983年,我30出头,初中文化,想做点事。那

时,乡亲们用的是煤油灯。我自筹资金6000元,安装了一处30KVA供电设施,4个村民组,用上了电灯。一旦通电,我便办起米面加工厂。”说到这儿,他很自豪。之后每隔三四年,他得更换供电设施,每一次,2000元。1998年农电整改,他贷款投入23795元,更新了全套设施。次年8月,县里下文,取缔私人供电。他将全套设施,移交乡电管站。该站说:这些设施,由县农电总站付钱。

  记者问:“农电总站怎么答复?”他回答:“说县里暂时没这笔开支。”

  他很失望,这年年底,就去江苏省打工,挣钱还债。在外艰苦,过度劳累,不到一年哩,患了脑血栓,卧床8个月,差点丢了命……记者这才明白,他的口齿不清,手脚不灵,原来是后遗症。

  记者问:“你的问题,该找哪个部门?”他回答:“县水利局。”

  看了看手表,正是下午4:40。记者拨通金寨县水利局徐副局长电话,他答应:会向分管副县长汇报。接着,记者打了陈副县长手机,没有接通。

  第二天上班,记者和陈副县长通了电话。他耐心听完记者介绍,表示非常同情:“请老杜先回县里,我会亲自接待,并且和水利局协商,一定会妥善处理。”

  一脸忧愁的老杜,神情欢快了许多。一把抄起黑伞,当作拐杖使着,他连声道谢,返乡去了。本报记者杜秀珍沈建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