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与蜜蜂相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01:23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别害怕,不捣它,它是不会蜇你的。”

  约摸四十五六岁的郑井富一边说一边从蜂箱里取出浆条,妻子郑宝爱用镊子捡出蜂王浆里的小虫。郑井富戴着有网的帽子,蒙住了脸,旁边还点了一根檀香。他用刀把装有蜂王浆的槽上的黄蜡刮下来。看到记者,他脸上露出一丝善意的微笑,“蜜蜂不会轻易蜇人的。它蜇了人,自己也会死。”尽管如此,他们也不免被蜇过,“偶尔被蜇,也是好事,能吸

走人身上的潮气。”

  这个时节,合肥春暖花开,蜜蜂也开始传粉采花,养蜂人成了这个时节特有的一道风景。10天前,来自浙江衢州的郑井富和妻子以及弟弟夫妇,把蜂箱卸在包河区义城镇农贸市场旁一座废弃院子里。

  “我们是流动作战,跟着花走,从南到北。”郑井富说。这时下起了小雨,他和妻子坐在一顶大大的伞下,收集蜂王浆。

  天气好的话,老郑可以两三天取一次浆条,一次可收集四五瓶蜂王浆,每瓶卖60元。老郑说,蜜蜂全身都是宝!不只是蜂蜜有价值,很多东西都是好药材好补品,比如黄蜡、蜂花粉、蜂胶,甚至死蜜蜂,都能滋养身体。遇到好年成,全年收入也能有个20000块钱。“当然,也有亏本的时候”,老郑说:“养蜂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的,很苦,哪里有花粉,我们就在哪里安家。每天都要干很多细活,没有空闲。”

  郑井富的“家”,用几块木板搭制了轮廓,屋顶用塑料胶布蒙着。因为刚下过雨,房子里还有不少泥巴,床上被子有点潮湿。屋内除了一张床和一些箱包之类,几乎什么都没有,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液化气灶上的锅里放着早上吃剩的稀饭,上面漂着一点咸菜,两只老母鸡在床头咯咯地叫,似乎要生蛋了。

  人在他乡,老郑他们没少受到过“刁难”。郑井富记得,在辽宁时,北方的风很大,有一次把屋顶的胶布掀走了,被子衣服也刮得好远。还有一次他们在北方一个村养蜂,村里人比较蛮横,连水都不让挑。村里时不时来些人,向他敲些香烟钱……

  棚子里“墙壁”上有一些各式各样的“晓”字,一个约摸六七岁的小姑娘坐在床边,拿着铅笔在纸上、墙上划着自己的名字。小女孩名字叫晓晓,是郑井富的女儿。已到了上学的年龄,郑井富不忍心把她一个人丢在老家,到哪养蜂就把她带到哪里。晓晓不怎么说话,有时就蹲在父母身边,看蜜蜂在蜂箱边飞来飞去。

  说起孩子,郑宝爱一脸凝重。他们还有一个儿子,留在家乡的寄宿学校里读书,常年见不到父母,也不知他成绩怎样,郑宝爱很忧心。“挣点钱不容易,我们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孩子!”

  “咱养蜂人就像这蜜蜂,居无定所,到了冬天,很少有花粉,我们才能回老家。”郑井富干养蜂这一行已经十几年了,虽然艰苦,风险又大,但也习惯了。在与蜜蜂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们甚至对小小的蜜蜂充满了感情。这一只一只飞来飞去的小精灵,在他们看来有着人一般的灵性。“蜜蜂白天采粉,进进出出,晚上加工,蒸发蜜里的水分,20多天一直这样,直到累死!”郑井富看着不知疲倦忙碌的蜜蜂,说:“人有蜜蜂那么勤劳,没有干不出来的事。”

  有人经常问郑井富,浙江挺富裕,为什么还出来做这么苦的活?他听了总是笑笑,“图个自由吧!另外,我们浙江人什么苦活都肯干。”

  从老郑的棚子里出来,放眼望去,周围油菜花开得黄油油一片。三天之后,这里的花将谢去,老郑他们又会将全部蜂箱和那个简易的“家”一起装上车,去纬度更高的苏北,寻找花粉,酿造蜂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