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劝一个乞丐放弃伸手,要磨多久嘴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04:12 杭州日报

  四月,阳光明媚。街头乞讨人员似乎也活跃了起来。3月31日,一个有关“休博会期间做好流浪乞讨人员工作”的动员大会在杭州召开。如何让需要帮助的人及时获得帮助?如何有效劝导职业乞丐返乡?如何在体现城市关怀精神的同时展现这座城市的文明面貌?救助站工作人员上街了;人大代表上街了;由公安、城管办等单位组成的7支联合帮扶小分队上街了;128名志愿救助劝导服务员也上街了……

  通过零距离采访,我们被劝导者的耐心打动,也看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所在。我们还特意暗访了职业乞丐,希望更多的人在了解真相后能支持劝导者,别纵容了职业乞丐。

  我跟救助员上街劝导乞丐

  4月4日中午12点20分。杭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凌小平、张帆和陈志桂忙完了站里一上午的事务性工作,准备上街劝导流浪乞讨人员。记者随行采访。临出门前,三人分别在灰色的救助服上佩上了写有自己名字的塑料胸牌。

  张帆提上了自己的“秘密武器”:5瓶农夫山泉、两袋饼干。小张说:“这些东西虽然不起眼,对一些饥渴的乞讨人员却是中送炭。同时,也能让我们与他们的交流有一个好的开始。”小陈则往兜里揣上了几张标有杭州救助站地址和电话的小卡片。

  工作车在武林路、延安路等繁华路段兜圈子。半个小时后,在武林路与凤起路口,救助目标出现:一位身穿藏青色布衣的老妇人和一位怀中抱着二胡的盲人。他们正在路边向行人要钱。三人立马上前。小张首先分别递给两人一瓶水。

  “老太太,你是哪里人啊?姓什么?多大年纪了?”老凌掏出纸笔。

  “河南的。我姓田,今年68岁。”老太太很配合。

  “在杭州住哪儿啊?”

  “火车站边上。”

  “你这样讨钱是不文明的,老奶奶。我们是杭州救助站的,可以帮你买票回家。你身上有没有钱?”张帆一字一句耐心地说。

  “有的有的。我们一天(收入)有一两百(元)。”老太太呵呵笑,脸上的皱纹更深了。

  “老话说,叶落归根。你这么大年纪了,还是回家去吧。”老凌晓之以理。

  “我这个儿子是瞎的,”老太太指着身边,“老家还有个儿子疯了,没办法。”

  “那你应该照顾家里的疯儿子。你出来了,他怎么办啊?”25岁的陈志桂打的是人情牌。

  “老人家,你们可以向政府申请救助金的。”老凌说。

  老太太开始对询问不耐烦起来,嘴里直嘟哝,“不来了,我们不来杭州了。”然后领着儿子离开了。结束时,老凌无奈地摊开手:“看来没成功。”显然老凌有心理准备:“我们经常要磨一个多小时的嘴皮,才能劝导一个乞丐到救助站。”有时候连续上街劝导,一口气说几小时的话、走几公里的路,嘴巴起泡,脚上也会磨出泡。

  虽然还没到夏天,下午路面气温已有30多摄氏度了。几个人的额头上已经冒出密密的汗珠。一个下午只发现了这一个目标。小张带来的5瓶农夫山泉,除了送掉的2瓶,剩下的3瓶原封不动。

  他17次跪天桥博同情

  我们17次把他劝回救助站

  “杭州生活安乐,有些乞丐在这里混得好,就打电话让更多老家的人出来。怎么也不肯走。”老凌说,有一次送一个乞讨者回金华,自己还没赶回杭州,却听说那个乞讨者已经先行一步回杭了,弄得老凌哭笑不得。还有一位来自安徽的韩姓男子,17次跪在天桥上假扮贫困流浪学生,17次被救助人员劝回救助站。现在终于在杭州没看到他了。

  老凌估算了一下,他们对1000个乞讨者进行劝导,能放弃在杭行乞的只有几十个人。即使是这样,大家并不放弃丝毫机会。像最近几个月,整个杭州市救助站的约50人一起努力,从领导到食堂的炊事员,都被排进了上街劝导和救助的值班表。“今年大年初二这一天,我们救助站里的领导和同事都没有休息,为的是不让一个乞丐冻着饿着。”老凌说,他们很多人都在周末和晚上义务上街劝导,从没抱怨过。

  “跟着这些外地的流浪乞讨者,救助站的人可谓是走南闯北了。武汉、贵阳甚至新疆等地,我们都走过。陪身体残疾的人上火车,要照顾他起居;陪精神病人上火车,要时时注意他的一举一动……”老凌说,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救助这行的酸甜苦辣是很难体会的。

  不过,有些市民过分的同情心却连累了老凌他们的工作。有时老凌和同伴在劝导乞讨者时,路过的行人还指责。不过,令老凌感到欣慰的是,现在许多市民和游客很配合老凌的工作,不光把需要帮助的流浪乞讨者送到救助站,也会给救助站打电话告知一些乞讨人员的情况。

  深夜大雨中暗访职业乞丐之净衣派

  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丐帮是古代江湖第一大帮派,丐帮分为“净衣派”(衣着干净)和“污衣派”(衣着邋遢)。这一晚,我想我们碰到的是更具隐蔽性的“净衣派”。

  老太太一遇警察就换衣

  乞丐怎么“家乡都发大水”?

  4月4日晚10点,华侨饭店附近,一个老太太走进了我们的视线。她白发苍苍、身着斜襟蓝灰色衣服,村妇模样,手中提了一个大纸袋。正当我们纳闷她这么晚一人出来逛西湖时,她走到我们面前,伸出了手:“先生小姐,给点钱吧……”

  老太太身形瘦弱,眉目和蔼,我们动了恻隐之心。老太太自称姓张,74岁,“安徽淮南人,因淮南一带闹水灾,儿子去湖州打工,我从老家出来,一个人到杭州。过几天想回去,讨点路费。”老太太说。

  “你住哪儿?”

  “城东。”

  “平时怎么过来啊?”

  “走过来。”

  “你这么一大把年纪,那么远要走多久啊?”

  “……”

  “你一个人在杭州,生病了怎么办啊?”

  “找老乡。”

  “你不是说一个人来杭州的吗?”

  “……”她支支吾吾。

  交谈中,几对恋人走了过来,看到老太太在乞讨,都给了钱。老太太有点嫌我们碍事,径自向学士路走去。沿学士路走了一段,老太太拐上了白傅路,这里有几家餐馆,不远处还有几个酒吧。(酒吧是“职业乞丐”喜欢的行乞场所,因为即便客人不肯给钱,老板为了不让客人扫兴,也会给钱打发乞丐。)

  我们粗略估计,从我们交谈那会算起,她至少有20多元的进账。

  这时驶过一辆警车,老太太赶忙躲到一辆汽车后面,麻利地换上了一件干净的米色对襟衣服。这时候的她俨然一个住在附近的居民。

  在蕉叶餐馆的门口,老太太碰到两个中年妇女,三人打了个招呼,四散寻找目标。很快中年妇女拦住了我们。我们给了其中一个妇女零钱,她立马朝远处打了个手势,一下子又有3个人(1个老汉、两个年轻人)围过来。他们的衣着都比较干净。

  我们问他们“为何出来乞讨”,答案一致:“安徽人,老家发大水,住在东面……”

  职业乞丐分工明确昼伏夜出

  住的地方离干活的地方很远

  晚上10点50分左右,突如其来的大雨搅了“净衣派”的生意。“净衣派”一伙聚到附近一家咖啡吧的屋檐下避雨。我们也加入了避雨的人群。这时一个五六岁左右的小孩开始向避雨的人们乞讨。

  一个穿西装、着球鞋的中年男子冲向屋檐避雨,听到这帮人说话带安徽口音,就上前搭话。原来他正在寻找一个乞丐。我们一边避雨,一边听他们交谈,大致搞清了这些职业乞丐的组织结构:这些人都是安徽人,来自蚌埠、淮南等地。他们分散在杭城各处,尽管平时联系不多,但大多相熟。眼下这批人在西湖边一带活动,住在三堡,有十几个人,除了八九个人出来“干活”,家中还留了两个人负责烧菜做饭、收拾家务。这帮人平时还有分工:通常由老太太或者小孩子做“饵”,等有人给钱了,就一哄而上缠住要钱。

  “西装球鞋”的男子要找的人属于另一帮,那些人在汽车北站一带活动,住在转塘,为首的人叫“老马”。两帮人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住的地方,都离干活的地方很远。现在杭州管得严,这帮人白天在家睡觉,傍晚才出来,乞讨到半夜。

  “干嘛不住近点?”“西装球鞋”男子问。

  “让邻居知道不好,我们连房东都瞒着。”

  交谈中,刚才碰面的那个中年妇女拿出“奥里奥”饼干啃了起来。“这也是讨来的?”“西装球鞋”男子问。

  “买的。超市里。”她说。

  当晚11点30分,雨小了,“净衣派”收拾行头下班了。他们走得很分散,记者尾随其中两人到了火车站,这时他们又陆续聚到一起。他们在火车站附近上了一辆公交车。车上,他们并不互相说话,后来在三堡百安居购物广场附近“定海村”站下了车。

  此时雨又变大了。“净衣派”跑进了航江路上的一条弄堂,待记者追上前去,这帮人已没了踪影……

  让人性化救助温暖城市的心

  文/毕舸

  善待每一个真正需要援助的乞讨者,这是城市文化“博爱、平等”,陶下的应有之举。那些因为生活无着而被迫乞讨的人,也许已经一无所有,但还会保有自尊的底线。杭州有关部门对乞讨流浪者的主动救助,可以免去他们为摆脱困境,而不得不放弃自尊的尴尬,也解除了他们害怕求助被拒绝的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杭州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与劝导,加入了128名志愿者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与直接面对政府管理人员相比,流浪乞讨者更愿意与志愿者接触,解除以往的心理戒备,接受帮助。同时救助人员递救助卡、送水送食物,虽是细节,也能让人感受到,劝导者对乞讨者的心理关照。

  当然,对于那些把乞讨当做牟利手段的职业乞丐,救助站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同时,也应加大对广大市民的宣传,让市民不要过分助长这些人的行为。如此,才能将有限的爱心资源,真正集中用于那些急需救助者的身上。

  杭州市有关部门的主动救助、善意劝导,体现了民政救助“为社会弱者服务、为公共利益行动“的本意所在。

  市民遇到职业乞丐该怎么办

  自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实行以来,人性化地、有效地救助和清退这些人员一直是杭州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重点。2005年,全市8个救助管理站共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12493人次,其中市救助站就救助了10791人次。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协调办联络员詹传东说,目前在杭州市区和周边地区活动的流浪乞讨人群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真正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这部分人能自愿接受救助;第二类是拾荒流浪者,他们往往不愿接受救助。第三类是职业乞讨者。他们长期租房滞留在杭州,编造可怜身世博取人们的同情,收入可观。他们也不愿接受救助。正是这第三类人群,公安部门将连同行政执法部门等一起彻底清查这类人群,具体方案正在研究中。

  詹传东说,如果市民或游客在街上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1.对于生活无着的人员,可告知其到救助站求助。杭州市救助站的地址:西湖区西溪路870号

  2.对于老弱病残流浪乞讨群体,可直接拨打110求助电话。

  3.对于强讨强要、制造噪音和指使未成年人乞讨者等非正常行为,可拨打110电话举报,公安机关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予以打击。(记者范琛邵宇峰 杭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