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面试招生是破冰之旅”悠着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06:00 光明网
黄海洋

  据报道,4月1日、2日,1185名上海高三学生在万众瞩目中走进复旦大学光华楼,完成了2006年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面试”,经由面试专家综合评定,最终将预录取300名学生。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指出:“这是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

  由绝对清晰的笔试变成相对模糊的面试,能否为相对刻板的高考制度注入活力?“

复旦面试直录”的破冰之旅能行多远?改革的“火种”在不久的将来是否可形成星火燎原的局面?值得置疑!

  笔者以为,这次的大胆尝试,对复旦大学招收到一批素质高、潜力大的优秀学生,无疑有着重要的帮助,但对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整体影响将十分有限,对基础教育结构的“破冰”意义就更为渺茫。面试录取的公平只是一种想象的公平,归位到现实环境中之后,想象的公平会因为整体环境的复杂而变得不可控,最终会沦为“昙花一现”。有以下几大理由:

  一,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窠臼。要拿到名校的测试资格,首先要拿得出“各项能力证明材料、获奖证书、特长证明”。有人说,这下子原本就烫手的奥数热将再度被“自主招生”这根指挥棒推波助澜。否则,没有证书,如何能挤进名校视野?而为了这纸证书,孩子们付出的是怎样的代价?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例子就是,一些进入名校的理科奥赛摘金夺银选手,纷纷要求补上国学课,因为在中学他们的语文课等“无关”课程,几乎都要为竞赛让路,以至于写一篇通顺的文章都很吃力。如果以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那么孩子们会发现,原来他们信任的老师和家长,是言行不一的。就算我们的媒体和学校,把诚信喊得震天响,孩子们还会相信吗?这恐怕比应试教育更为堪忧。

  二,画虎竟像猫。哈佛大学招生的主要标准是学生在SAT(学术水平测验考试)考试中的表现,此外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包括学生在中学期间取得的学业成绩、参加课外活动的表现、个人素质以及创造力等是否优秀。哈佛大学尽量对每一位报考者进行面试,以评估考生的才智和其它个人品质。牛津大学对面试与考试成绩兼重,除了要看考生的A级考试成绩,还要参考面试成绩,使得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是否适合攻读本学科,学生也可及早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早日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

  三,对诚信失范起推波助澜作用。面试招生,丰富、翔实、全面的个人档案必不可少。而个人档案必须是“诚信档案”,否则,面试招生的效果及其命运可以想见。一些人为了某种目的,甚至可以更改档案、伪造档案,让档案的可信度大打折扣。我国早就尝试大学招生的多种渠道,比如推荐制度,正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腐败,提供不完全可信的推荐材料。

  四,15分钟面试定终身如何让人信服。公众又对提高高校自主权改革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是对上述“自主招生新尝试”具体方案设计的不信任。虽然复旦此次的自主招生方案“自主”性十足,从面试资格确定,到最终录取与否,均有学校自己说了算,但该方案的激进、简陋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完全抛弃了高考分数,简单的15分钟面试就决定一切。

  五,对穷人孩子掣肘。能够前往复旦参加面试的孩子是什么样阶层的孩子,穷山僻壤地方的孩子有那个经济能力去吗?就算一个人前往,坐最烂的车,坐硬坐,从成都到上海也得三四百元得路费,再加上伙食费、住宿费不得上千元。

  六,不适应中国国情。对面试的精密安排,又是体制保障,又是程序设计,又是技术保证,甚至抬出了名誉作担保,总之是竭力说服舆论相信面试录取的公平——我想,校方再科学严密的面试程序设计,也难以消除舆论对面试录取人为不公的质疑。因为“面试录取隐藏着的不公”是一种大环境,复旦也许可能通过努力改变小环境,做到力所能及的公平,但对“大环境”却无能为力。而舆论对面试的不信任很大程度上正是出于对“大环境”的不信任。基于制度约束的失范,社会当下的伦理环境并不能让人放心,潜规则横行、暗箱操作流行的现实让很多人对某些制度失去了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总感觉会有人在钻空子走后门,总感觉潜规则影子无处不在。

  再说,面试录取属于高校自主招生,可当下高校在许多方面并没有实现自主,如何在“招生”方面就能单兵突进地实现自主呢?比如财务不自主,许多名牌高校的招生为何大幅度地向本地倾斜,呈现本地化的倾向,正是源于财政上对地方财政的过度依赖;比如校长不自主,大学校长嵌在行政序列之中,校长的任免权牢牢掌握在教育行政部门手中,校长必须在行政主导的评估模式下艰难生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