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寻访高山“下湖”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07:30 红网-湖南日报

  本报记者 金中基 王亚奇

  春天的洞庭湖平原,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老乡来了!”4月11日,我们的汽车穿过碧绿的田畴,停靠在一幢两层红砖新楼前,周围的村民从各自家里跑了过来,围了满满一屋子。他们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从湘西山区举家迁徙来的。其中有一位还是我们同事的中学同学。

  今年春节,同事回老家溆浦过年。邻居向家大哥说,他的两个妹妹向腊英、向冬英10多年前迁往洞庭湖区,头些年常有书信来往,近年却断了音讯,只晓得落户在君山区,还搬了新居。他托同事方便时去看望看望。老乡的托付,同事记在了心里。恰巧,“环行洞庭湖”采访组来到岳阳。同事打电话给君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朱蒲洲,说了此事。他热心地连夜告知区公安分局户籍科找查,从全区23万人口中终于查到了向家姐妹的住址。

  “树挪死,人挪活”,向腊英的丈夫邓绍兴,回忆起离开家乡时的情景,眼里充满了泪光,“在家乡时,人均不足五分田,粮食不够吃呀。”

  洞庭湖,土地肥沃,物产富庶,是“鱼米之乡”。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1991年冬天的一个下雪天,结婚才两年的向腊英、邓绍兴小两口,背着不满一岁的娃儿举家迁到洞庭湖区,每人交50元在此落了户。当年,他们一家分得2亩田,好不高兴。夫妻俩起早贪黑,在肥得流油的湖区种田种棉。

  1993年,妹妹向冬英来湖区看望姐姐。站在姐姐家的棉田,望着雪花般的棉花,向冬英多么向往美丽富饶的湖区。次年,她就嫁到这里,从此扎根洞庭湖区。

  和向家姐妹一样,你拉我,我连你,越来越多的湘西老乡在这里安家落户。仅在柳林镇五星村,就有湘西老乡48户。据区农经局干部介绍,在君山区,除了来自湘西的移民外,还有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的农民,共有5000多户2.2万外乡人在这里种田耕地。

  门前的港汊,鸭子“嘎嘎”地扑腾着戏水;院里的杂屋,一窝孵壳刚出的小鸡叽叽喳喳觅食。“在山里,肩挑手提,靠的是力气。可在湖区,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有种田机械帮忙,更讲求手上的功夫。”蹲在堂屋地上,邓绍兴憨笑着说:“比如种棉花,刚育出的棉苗就像生下的娃娃,难得侍候。打营养钵、点籽、出苗移栽、防虫,哪道关都大意不得,弄不好,就会高温烧苗、虫害死苗。”大伙说,现在的他早就是湖区的种棉种田能手。他种的棉花亩产高达300多公斤。去年风调雨顺,他种了49亩田地,有5亩水稻,30亩棉花和14亩玉米,总收入4万多元,除去开支,净赚了2万元。

  在湖区,冬天冷,夏天热,蚊子多,他们习惯了,但最怕涨水了。邓绍兴说,前些年,汛期一到,大伙就得上长江大堤防汛抢险。1996年,他种了20亩地,一场大水,颗粒无收,亏本7000多元。当时,他真想卷起铺盖回老家。现在好了,政府搞移民建镇,帮助他们搬迁到了这里。

  清一色红砖楼房,一排排整齐划一,在开阔的平原上格外显眼。我们看到,大多数楼房还没有完全装修好,他们显然搬迁不久。这里地势比较高。市移民办去年拨了140万元,把他们121户从“水窝子”搬了出来。

  他们带着我们去原来住的“蚌湖”。这是一处低洼地,一下大雨,屋子就进水,提心吊胆过日子。望着一地残砖断瓦,我们依稀还能想象得出,他们过去受洪水困扰的情景。

  没有了水忧,老乡们脸上挂满了笑容。陈远湘、雷光喜、邓呈友、张贻达、舒大必这些湘西老乡,拉着我们去看他们的新房,去看他们辛勤耕作的田地。

  离开了故土,他们的心依然想着大山。山里人家的背椅,被老大娘背到洞庭湖畔;一株株山里的椿树,被庄稼汉种在了屋旁;每逢过节,这群湖区的山里人总忘不了打糍粑,杀年猪,熏腊肉。不过,他们也开始入乡随俗。家里来了客人,总是敬上一杯茶。

  听同事说,现在老家的变化可大了,搞起了旅游开发,老乡们心里非常高兴。已6年没回老家的向腊英泪光莹莹:“告诉我哥,我们在这里很好!今年一定回趟老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