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车改货币化“赔了”还是“赚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08:27 南京晨报

  在南京区县机关公车改革的大幕拉开前,下关区教育局两年前就已悄悄试水。作为南京城区公车改革的第一块试验田,其改革前后的历程无疑具有一种标本意义。车改后,一组让人欣喜的数字出现,一年少了15万的支出,降幅60%。

  试验 单位公车全部拍卖

  下关区教育局车改试水于2003年11月开始。据下关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严国民回忆,2003年底,下关区教育局把单位的广本卖了,还剩下2辆车领导继续使用,为了计算领导的用车量,办公室每月给领导发油票,以此来计算领导的用车情况和费用。又过了一段时间,04年11月,根据要求,下关区教育局把余下的2辆车也拍卖了。没了公车,全部改发车贴,正职1000元每月,副职800元每月,科级100元每月。教育局一共有10个科室,采取限额包干的做法,一年发给1万元。“在南京,当时还是第一家。”严国民说。

  评价 一年减少支出15万

  严国民算了一笔账:车改前,下关教育局有三辆车,分别是广本、桑塔纳2000和富康。三名专职司机,年均工资、福利待遇加在一起在10万元左右,且呈逐年上涨的趋势。车辆这一块,不算车辆购置费,仅以燃油费、维修费、保险费、折旧费等计算,3辆车一年的平均费用高达15万元。两项合计高达25万元。车改后,不仅不需要添置新车,人员的车贴一年也只有10万元,足足下降了15万,降幅达60%。

  争议 车贴够不够怎么算

  车改后,下关区教育局一把手每月车贴为1000元,办事的科员每月100元。就此车贴数额与实际工作需要的差距,引起了争议。

  车改后,该局一位官员购买了一辆二手车,连同过户、保险等费用共9.5万。该官员算了一笔账:由于是二手车,折旧费每月800元,燃油费600元,保险费250元,养路费120元,停车费50元,维修费、年检等300元,几项合计每月2120元,而单位发给自己的车贴只有1000,超支1120元,吓得其他有买车打算的官员纷纷打起了退堂鼓。“怎么算都不够用,车贴太低了。”该官员说,涉农街道正职一个月1800多,他们才有别人的一半,车改快两年了,算上他,他们局一共才两个人买车,与街道车改纷纷添置私家车没法比。

  而一位科长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中层,要经常深入基层学校调研,直属机关就有86家,还要到市里开会,如果敞开算,每个月的费用在500元,而实际发到手的车贴只有100元。“没办法,为了节省,我们开会都是坐公交车。”这位科员无奈地说。

  □专家视点

  车贴信息 再透明一些

  纵观全国,近几年来,不少省市地区都开始着手进行公车改革,改革的主要方式就是职务消费货币化,把公车拍卖,对公务员按级别发给一定的交通补贴。对于这种改革方式,有人认为公车改革货币化能大幅度降低财政支出,值得提倡。也有人认为公车改革货币化可能带来很多新的问题,甚至产生新的腐败。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说:“公车改革货币化应该说还是件好事。假设原来公车的费用总量是300万,把这300万发下去,肯定多了,而且是无底洞。如果说发给大家250万,有节余,还起到制约作用,是资金上的约束。自己的钱自己总是会小心点,不会胡乱花。实际上是一个暗中的职务消费转变成为明显的个人收入,是激励方式的改变,应该说是值得鼓励的。但更重要的是把这些补贴的信息公开比较好。”

  其实,近几年的公车“货币化”改革方案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民众的质疑与非议。究其原因,是由于这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都掌握在各级官员手中,而这些所谓的“改革”又都是以确保公务员阶层的既得利益为出发点的。作为为改革支付成本的纳税人,却没有任何的话语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表示,“目前我们的公车改革缺乏系统支撑,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如果公务员的工资薪酬制度不改革,就会通过公车改革来谋取更多的好处。现在的公车改革其实变相成了给有车的公务员提供补贴的结果,这样的改革不会让老百姓满意。”

  此外,有些专家还特别指出,补贴按级分配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湖北襄樊学院副教授文志传认为,货币化实际上是一种按职权的高低来分配,是一种不合理不合法的分配,谁有权力,谁的职位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补助。

  毛寿龙也对此表示了忧虑,他认为:“货币化改革有一个阻力,在实际运用当中,一般不是按需来发钱,而是按级别发钱,这也是大家不满意的地方。”他认为,货币化改革应该有更多的透明信息,应该给予更广范围的讨论,通过向人代会每年提交报告,或者媒体的报道,哪怕是把信息放在网上,以此告诉公众到底有多少钱用于公车消费。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江平还提出,发放“补贴”的标准要综合考虑,尽可能科学、公正,不能仅仅满足于改革带来的行政总成本的降低,还必须要细化配套措施,要确保促进工作标准和办事效率的提高。否则,如果降低成本的代价是牺牲效率,那么改革就可能走向反面。

  作者:戚在兵 刘颖/来源:南京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