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农民工能当全国劳模说明啥?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09:17 四川在线 |
中华全国总工会10日公布了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初评结果,此次推荐人选中有18人是进城务工人员,比上次评选增加17人。(4月11日《中国青年报》)尽管这不是最后结果,但笔者相信:在这18个推荐人选中,经公示等程序审核后,肯定有10多位能最终成为今年的全国劳模。 劳动模范,顾名思义,应该是热爱劳动,勤奋劳动的榜样和典型。然而,几十年来 ,在人们的印象中,像全国劳模这样的最高荣誉几乎是机关、企事业单位正式职工的“专利”,尽管每年也有少数农民当上全国劳模,但却很少把全国劳模与进城务工的农民联系在一起。如今有更多的农民工能当上全国劳模,说明1.2亿农民工的劳动逐渐被社会各界所承认。这既是党和政府对“勤劳致富”广大农民工的肯定和褒奖、对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劳动无身份”观念的生动诠释、对劳动价值观的一种务实与回归,更是对宪法规定“公民有参加劳动的义务,也有获得劳动报酬和各种荣誉的权利”贯彻落实。劳动是光荣的,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社会价值的劳动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也是一个基本的要求。道理人人都懂,要求个个都明,但是,在过去的实际操作时,却未必都能自觉地付诸于行动与实践。不要说农民工当劳模,就连他们的工资,年终都不能及时足额拿到。为此,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确立这一重大方针,对于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旺盛生机和持久活力,对于保证我们的事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对于我们党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个尊重”的核心是“尊重劳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越来越极大地依赖于知识、人才和创造的力量,然而,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最终都要靠劳动来实现。离开劳动,知识就形不成力量;离开劳动,人才就无法成长;离开劳动,创造就失去了方向。李大钊先生曾经说过:“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先哲们都以尊重劳动为乐,体现了人生的至高追求和至高境界,应当给我们以有益启示。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必须要在全社会确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劳动观。一切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应得到承认和尊重。尽管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里从事的都是最苦、最累、最脏、最危险的体力活,但不能因此否定他们所创造的劳动价值。要充分认识到他们所从事的生产性、服务性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性劳动,他们的劳动应该得到社会尊重,也应切实维护他们的劳动权益。他们中的先进者评为全国劳模也是当之无愧。 近年来,在一些大、中城市,农民工逐步享受正常的“国民待遇”和“主人翁”的地位,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劳动成果得到尊重,从而激发他们更大的工作热情,发挥更大的工作干劲,挖掘更大的工作潜能,调动更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了推动城市的健康、快速发展。我们期盼今后有更多的进城务工农民能登上全国劳模的领奖台,拥有1.2亿农民工应有的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