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痴迷研究李小龙(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10:23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痴迷研究李小龙(图)

  一有闲暇他就捧书研读。李小龙,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尽管他撒手尘世已经30多年了,但无论是身前身后,李小龙都给中国人带来了荣耀,带来了自豪。李小龙是个奇迹,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解读李小龙现象,已经成为国内外许多人孜孜钻研的新兴课题。一个小学教师在痴迷上李小龙后,短短十年间,竟出版了有关李小龙研究的专著200多

万字。今年35岁的王红辉是丹凤县峦庄镇上马石小学教师,十多年来,他先后出版了200多万字的李小龙研究专著,在武术爱好者当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如今他成了国内有名的“李小龙研究”专家之一。

  《少林寺》改变了人生轨迹

  王红辉出生在丹凤县龙驹寨镇河间村,小时候的他有着这样那样的理想。1982年的一天晚上,11岁的王红辉看了电影《少林寺》,影片中李连杰扮演的觉远和尚高超的武艺深深地打动了他,当天晚上他一夜未眠。第二天他“热蒸现卖”,在伙伴们面前模仿起了觉远和尚的打斗动作,伙伴们边看边笑。这样的模仿持续了数十天,他仍乐此不疲。渐渐地,同学们发现他的模仿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常常给予掌声鼓励。慢慢地,他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了。

  《少林寺》是王红辉的启蒙老师,他发誓将来一定要像觉远一样吃武术这碗饭。

  王红辉性格内向,开始练习武术时总怕人看见。晚上,大人睡下后,他悄悄地跑出去练基本功;早上,他5点多钟就起床,把沙袋子扛到很远的地方挂在树上打,打完后趁大人还没起来,又把沙袋子放在自己的床下。练习铁沙掌,有时把手练得端不起碗,父母问起时,他总是用各种各样的话搪塞。他完全沉浸在练武的世界里,一练就是10多年。

  李小龙成了人生坐标

  经过10多年的锻炼,他的功夫大有长进。为了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他在商洛境内四处拜师求艺,并利用学校放假的时间到少林寺拜师。河南之行,他的感触很深,一个人一生要在武术上取得成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因为爱好武术,所以武术方面的书他都看,特别是武打电影一场也不落下。1994年,王红辉看了李小龙的《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精武门》《唐山大兄》等影片后,才真正悟出了中华武术的真谛:李小龙之所以能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克敌制胜,原因是李在实践中能灵活运用各种拳术,这才是中华武术的精髓所在。

  对李小龙产生浓厚兴趣后,王红辉就刻意去找李小龙的资料,国内仅有的李小龙的资料他都收集拜读了。当时,李小龙在国内的名气远不如海外,尤其是美国,在许多美国人的眼里,李小龙是“上帝赐给人类的圣物”。一次,王红辉听说美国新出了《李小龙截拳道》和《李小龙画册》两本书,就花了800多元托熟人把书买了回来,可书是用英文写的他看不懂,然后又花了600多元请人给翻译过来。

  将有关李小龙的书拜读后,王红辉已不满足对他的了解。有一天,他突发灵感,写了一篇《李小龙截拳道之解》的文章,试着寄给全国很有名的武术刊物《搏击》杂志,不久便在显要位置刊发。文章发表后,全国反响很大,很多读者给他来信与他探讨李小龙的拳术,这时他恍然大悟,原来李小龙还是有市场潜力可挖的,商业价值仍然很大。读者的热情更增强了他对李小龙研究的信心。

  李小龙现象成了霞光宝气

  王红辉任教15年,基本上都是在深山区工作,一个人的学校,繁重的教学任务,给他的研究和写作带来诸多不便,也招来许多人的误解,对此他全然不顾。白天,他要忙于教学,晚上,批改完学生作业后,就静下心来研究李小龙。有时为了琢磨一个动作,他彻夜难眠,有时悄悄来到山上,反复练习;为了查阅资料,他每个星期回家后,第一件事不是跑图书馆,就是泡网吧;因武术书主要靠图解,他就特意找来能与他对打的“模特”,并请人拍照,有时一个动作要拍几十遍,累得他腰酸腿疼。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的第一本书《李小龙克敌绝技》被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此书面世后很快销售一空,后来这本书被再版10多次,发行70多万册。接着台湾新潮出版社又相继出版了他写的《李小龙技击全集(上、下册)》《李小龙截拳道》《泰拳搏击与训练》和《李小龙制敌防身术》,这些书总计200多万字。近日他又与某出版社签订了合同,《李小龙格斗技巧》《武林硬功速成》和《特种部队制敌术》3部书不久将面世。王红辉研究李小龙出了名,许多人慕名前来拜访,搞得他应接不暇,于是他开设了热线电话,每天都要接到许多读者的来电,《搏击》《拳击与格斗》杂志还特意为他开设了专栏,专门解答读者的疑问。王红辉说,如果没有李小龙,中华武术史便会缺少很多光彩,李小龙把中华武术推向了世界,创造了“李小龙时代”,作为后来者,他要继续发扬光大中华武术,让这一瑰宝流传下去。

  文/图记者申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