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就像个送豆腐的,现做现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14:13 南方日报

  科学课展开近3年,大批教师抱怨频频——

  “我就像个送豆腐的,现做现卖”

  引子

  “我是一名所谓的科学老师,以前是教物理的,现在教初二的科学。白天忙于上课、改作业、准备实验、开教研会(还好学校这个学期没有安排我做班主任)等等杂事,晚上把课本、资料U盘带回家,学啊,啃啊,再做成课件,忙到晚上12点以后是常事。上班的路上,看到一个蹬三轮车送豆腐的,与我多么相似——现做现卖!人家是图豆腐的新鲜,可我要面对的,是100多个学生,我竟然也现做现卖,这怎么行?”(摘自某论坛帖子《“一个中学科学老师的来信”》,有删节)

  深圳全市开展科学课程近3年了,使用科学课本的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物理、化学等单科课本,因此学生自身对科学课改是好是坏,并没有很深刻的了解。

  但是,科学教师们抱怨的声音却是不绝于耳。

  连日来,记者分别走访了深圳外国语学校、新洲中学、彩田学校、沙头角中学等学校,“教学难度大”是绝大部分科学任课教师的感觉。

  备课时间长

  “教材涉及到的各个学科,要准备大量实验材料,备课量已经超过了中、英、数这些传统的核心课程。”

  所谓科学课,即将原来初中阶段的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四门学科整合成一门新的综合课,其宗旨在于“知识整合”和“突出探究”,达到学生“减负”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双赢”局面。从2001年9月开始,深圳首先在南山区试点,2002年起推广到特区内所有初中,从2003年起,深圳开始在全市推广科学课。

  由于科学课涉及的知识面广,安排的实验和各种探究活动也比较多,教师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用于集体备课和个人课前准备。包括研读教材、补习有关知识和准备实验。深圳外国语学校一名原来教生物的老师告诉记者,由于其他几门课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了,学校改上科学课后,备起课来异常艰苦,“不但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平时还要轮流听其他老师的课查漏补缺。”

  “我们学校是从2004年开始上科学课的,去年我教初一,今年又教初二,明年估计我还得跟班教初三,每天都忙着备课。大部分科学老师都希望重新教原来的独立科目。”福田某中学教科学的王老师向记者诉苦。

  王老师还告诉记者,市区教育局的培训主要是介绍教材的脉络、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其他的还得教师自己摸索。目前,王老师他们采取了集体备课的形式,每个星期,都会预留出一个上午的时间,让教科学的老师进行“相互培训”,比如碰到关于力学的章节,就由课改以前教物理的老师给其他的科学老师讲课。

  不少任课老师表示,把以前的四科科目合成了科学后,他们备课“负担过重,教材涉及到的各个学科,要准备大量实验材料,备课量已经超过了中、英、数这些传统的核心课程”,不少教师已感到心力交瘁。

  教学“现做现卖”

  “老师只是单学科背景,却要我们教多学科的课程,老师准备的知识不够,有时候连学生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

  去年刚从华师化学系毕业的小钟,现在是福田某中学的科学教师,她非常赞同帖子上提出的“现做现卖”的观点。“在师范学校读书时没有相关课程,一来到学校,就通知我教科学,培训不到一个星期就上课。我经常是今天晚上备课,明天就要给学生讲课。”

  “每个学期开学之前,市、区教育局组织老师进行为期两三天的培训。”新洲中学教科学课的罗老师告诉记者。对于这种短期培训,不少科学老师认为,“太仓促了!培训了一个星期,就开始给学生上课,这简直是赶鸭子上架嘛!每天晚上备好第二天的课,第二天就把昨晚的备课内容讲给学生听,难免有时候会出现差错。”

  曾老师在师范学校学的是地理,虽然通过各种方式恶补了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但还是觉得力不从心。

  对这种现学现教的情况,很多老师都抱有怨言,多数老师认为课改以后老师的工作压力大了,而且教学质量也不如以前好了。

  学生负担也很重

  “很多课本上的知识我都看不懂,听老师讲后也不知道。”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大部分的七年级学生比较难适应科学课程,上课的时候有很多听不懂的地方。“很多课本上的知识我都看不懂,听老师讲后也不知道。”一个初一女生对记者说。据部分老师反映,七年级学生要学“浮力的测量”,但是之前他们都没学过什么是“力”,不知道力的概念,没有“力”概念作铺垫,老师也很难讲清楚浮力怎么测量。

  初高中课程衔接不上

  “现在全市都推行科学课了,但广东就深圳试点,高考的时候又是全省统一,到时吃亏的还不是深圳的孩子?”

  此外,科学课考核方式不确定,初中跟高中课程不衔接等,也是老师们重点反映的情况。

  “高中阶段没有跟初中科学相互衔接的课程,学生上了高中后又是分科学习。南山区是最先进行课改试点的,你看深圳中学高中部重点班的孩子,从南山区升上去的有多少个?跟其他分科学习的学生比,南山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明显吃力。现在全市都推行科学课了,但广东就深圳试点,高考的时候又是全省统一,到时吃亏的还不是深圳的孩子?”南山区某中学的科学老师感叹。

  新洲中学的刘老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课改以前,学生中考就考语数外和考物理化学的综合卷,学生学5门考4张卷子;课改后,除了语数外,学生还要考科学(理化生地综合)、历史与社会(历史和社会综合),加起来,学生就学了9门考5张卷子。”

  一些教过科学课的老师对记者说,教学必须围着高考中考指挥棒转。由于教学讲素质教育,考试还是应试教育,教学还是“两张皮”,“表面上是减轻了学生负担,实际上老师学生负担都很重。”

  问卷调查

  不足两成学生认为科学课容易学

  多数学生表示教材需改进

  为了进一步弄清学生们对科学课的看法,记者进行了一次小型调查。调查对象为彩田学校八年级某班共30名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22份。

  你觉得科学课有趣吗?有18个学生觉得科学课有趣,约占81.8%,其中有7个学生认为课上的实验很有趣,有3个学生觉得科学课中的知识内容很有趣,有8个学生觉得科学课中的实验和内容都很有趣。另外有4学生选择了“一般”,觉得科学课谈不上有趣。

  在问到科学是否容易学时,有12个学生觉得“一般”;只有4个学生觉得科学易学,约占18.2%;有6个学生觉得难学,这几个学生的回答比较集中,大多觉得科学的知识比较杂乱,没有系统性,不好理解。其中有个学生觉得“因为本来没有学过任何相关知识,现在全部合成一门科学,知识点比较凌乱。”

  如果可以选择,学生愿意学科学还是学单科?根据回收的问卷,13个学生愿意学科学,约占59%,因为觉得学4门单科太麻烦了,学一门科学比较方便。还有9个学生愿意学单科,觉得单科的知识点比较细,比较有系统性,不会产生混乱。

  在调查中,只有7个学生觉得科学课的教材不需要改进,多数学生认为科学教材的内容不够具体,很多内容没有衔接好,学生自己看不好接受,因此需要改进。

  我在现场

  理论听不懂实验才好玩

  昨日15时5分至15时50分,记者在彩田学校八年级某班旁听了一节科学课。这堂课的授课内容是质量守恒定律。授课要求有3个:一是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二是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其实质原因;三是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问题。

  15时5分,老师一上课就回顾起昨天的讲课内容:“同学们知道质量守恒定律怎么表达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老师开始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大家知道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吗?”老师发问,回答的人寥寥无几。接着老师就开始对化学方程式进行解释。

  老师讲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后,教室右后角传来一个男生的声音:“老师再讲一遍,还听不懂。”接着老师又讲了第二遍。老师举了个磷和氧气反应得到五氧化二磷的例子,随即有一个学生提问说:“五氧化二磷左边的2为什么不能放到P与O之间呢?”老师耐心地解释,因为等式的右边是一个完整体,是五氧化二磷的分子形式,不能拆开。听完老师的解释,这个男生才重重地“哦”了一声,随后又说“好难啊”。

  15时22分,坐在后排的一个男生回头看了一下挂在教室后面的钟,然后小声地向着老师的方向说:“老师,怎么还不做实验啊?”

  15时31分,老师把所有的理论知识讲完后问同学们:“大家都听明白了吗?”教室里顿时充满了响亮的声音:“听明白了,我们做实验吧。”老师笑着说:“还是有不少的同学没听明白,你们就是想急着做实验。”

  15时35分,同学们开始热闹地做实验。后排的一个男生举起装着化学药品的试管,跟旁边的同学说:“你看里面的白烟。”脸上满是得意的神情。

  观点交锋

  鸡蛋派

  教学质量如何保证?

  深圳人大代表刘青认为,初中已改为科学,由以前教物理或化学或地理或自然的老师统一教学。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较全面的知识,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目前的情况是这样全面的老师很难求。再者,初中科学课程已改,可是高中又没有改革,这样导致初中和高中课程无法衔接,学生升入高中后,手忙脚乱忙于应付功课。家长不得已请家教,使学生能跟得上课程。

  孩子负担更重了

  家长刘女士表示,课本知识点不连贯,孩子学得很浮浅。一上初三,班主任老师通知家长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去买物理、化学教材补充授课,说是科学课等于科普课,中考的知识点体现不出来。我孩子初一初二科学课本来就理解得不是很好,初三的孩子时间本来就很紧,还得从头再学物理化学,这不是瞎耽误功夫吗?”

  开课时机尚未成熟

  家长李先生说,作为七年级学生的家长,我认为科学课的宗旨是好的,但目前开办科学课的时机不成熟,这主要体现在课本编写、教师水平、教辅配套这三方面的条件还不具备。

  建议今后开设科学课时,课本编写以物理原理为基础,以光、电、水、气的实验相辅,介绍生物、地理知识;对教师,则最少需要进行为期半年的科学课培训,择优发证上岗;对教辅设备,则应加紧制作与科学课配套的VCD及电脑软件。等这三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了,再来开设科学课。

  鲜花派

  课改是大方向

  南山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陈坚认为,从长远来看,课改是一个大的方向,目前最重要的,是怎么改得更好的问题。深圳的课改还在探索的阶段,肯定会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探索需要一定的时间,出现老师、家长不适应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开始接受的也是传统教育方式。现在就判断课改不好为时尚早。

  目前,深圳让单学科背景的老师来教科学课是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培训(外在培训和老师自我培训)等方式来解决,在不断的学习中,老师学生们可以教学相长。

  另外,对教材的版本过多、衔接不连贯等问题,南山区最近下发了初中高中教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对科学的内容、知识点的讲授程度给出了指导意见。他还表示,相信随着课改的深入,老师和家长反映的这些问题都会逐步解决。

  重在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历程

  《科学课》杂志执行主编姜允珍认为,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过程教育”目前正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她介绍说,科学课重在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历程,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其知识、能力、兴趣等得到同步协调发展,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科学课应该成为核心课程

  中央教科所副研究员王素认为,科学课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开设科学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重视学生探究、体验和感悟的能力。新编写的科学教材也力图贯穿这一思想。从学校的实践状况来看,课改以后,学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理念上接受了开放式的教学,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科学课不仅应该开,而且应该纳入核心课程。

  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家长孟太太说,科学课程里的“探求实验”与生活比较贴近,把化学、生物知识都放到一定的生活背景下,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孩子适应得很好,她很喜欢科学这门课程,跟以前相比,孩子现在爱思考了。

  中间派

  何不将综合和分科相结合?

  武汉大学新闻学院的张芳认为,现代社会需要知识广博的通才,于是科学课以融通理科基础知识的面貌问世;社会也需要专才,而在新教材背景下,学生很难根据学科偏好,作出符合兴趣的学习时间分配。广博和精深,两种教育模式各有利弊,然而教育标尺又迫使人们作出取舍。这种情况下,能否考虑一种不是非此即彼的方式,即在综合的科学课程背景下,作好具体科目的辅导传授工作,或者在原有的教材基础上,进行融会贯通的综合培养。

  记者手记

  课改值得肯定其他配套要跟上

  科学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因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给教师造成冲击,以及目前教学资源的缺乏和评价方式的不确定等因素。而透过科学课程本身的表象,这其实是中国教育制度积弊的一个集中反映。

  “课改大方向是好的!改革肯定会引起阵痛。”在采访中,不少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都表达了类似观点。

  专家们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弊端日益显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旧体制以“分”为本,严重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工作被蒙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利益驱动代替了事业追求。在小学初中的基础教育阶段,老师们只注重传授知识,对学生的个性、创造性思维的关注则严重缺乏,这很难培养学生探究世界的创新能力。

  这些弊端尤其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即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并缺乏整合。不仅内容“繁、难、偏、旧”,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书本也严重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对学生而言,课本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更重要的是,现行教育制度下培养的不单是学生,还有正在传道授业的教师。这种教育制度由于师范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缺陷,因此很难培养出知识全面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师队伍。他们本能地愿意守住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长此以往便养成了惰性。

  由此看来,深圳的课改无疑是一种积极革新。深圳有横刀立马的改革血液,但是在科学课身陷困境的当下,除改革的勇气之外,对改革的反思和调整已显得刻不容缓——课改,不仅仅要改变中小学生的课本,其他层面的配套,比如师资力量的建设和初高中课程的对接也应跟得上步伐。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薛亮实习生覃佳升制图柯振涛

  图:

  科学课正遭遇种种现实尴尬,图为一名小朋友透过昆虫复眼模型进行观察。资料图片

  相比理论课,学生们更愿意做实验。丁玎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